【風戀】愛國主義與人性美的藝術綻放(賞析) ——簡評小說《春妮》
短篇小說《春妮》,是有過軍旅生涯且愛好文學的張忠福老師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品。小說主要寫一位叫春妮的鄉(xiāng)村姑娘,與為國參軍的未婚夫的忠貞愛情。未婚夫在前線壯烈犧牲后,春泥不顧一切,主動去未婚夫東哥家,承擔起奉養(yǎng)父母和遺腹子的感人故事。不到一萬字的小說寫得生動流暢,跌宕起伏,讓讀者一開卷就深受吸引,不忍釋卷。一氣讀完,無不感動莫名,潸然淚下;掩卷深思,必然心靈震撼,深受教益。
這是一篇藝術性、思想性俱佳的文學作品,而本人更看重這篇小說特有的思想性,看重作者通過他的第一人稱的視覺、獨特的藝術手法寫出的感人故事,綻放出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和壯美的人性光輝,發(fā)揮出啟迪認知、引人思考的張力。因此,本篇書評也就圍繞愛國主義和人性美來展開。
小說的主人公是軍人東哥和軍人的愛人春妮。毋庸諱言,保家衛(wèi)國是軍人的天職,寫軍人的作品必然展現(xiàn)愛國主義?!洞耗荨烽_篇寫“我”(作者)回家遇見戰(zhàn)友的遺孀在橋頭等丈夫回家——在這特異場景中展開軍人生活的悽美故事。
故事起于七十年代末,“我”和東哥(春妮的未婚夫)一同穿上軍裝入伍,成為光榮的偵察兵;他們一同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英勇殺敵;東哥榮立戰(zhàn)功,被團里安排他作為這批兵中首批享受探親假的功臣代表,激動地登上了回家的列車。接著,濃墨重彩寫回家受到村民熱情歡迎的場景——
立功喜報送到山村的時候,正是東哥回家探親次日,周圍的村民們趕十多里山路過來祝賀,都為山溝里出了這樣一位“英雄”而高興,都想親眼目睹“英雄”的模樣,聽“英雄”講一講他戰(zhàn)斗的英勇故事。東哥父母特地把家里準備過年的豬提前殺了,擺了十多桌來答謝鄉(xiāng)親們。
春妮也來了,她把歡喜藏在心里,為趕過來的鄉(xiāng)親們端茶添水,在廚房里涮碗洗菜,忙里忙外,一刻也閑不下來。
為什么東哥回家探親會有周圍村民趕十多里山路來祝賀?那是“都為山溝里出了這樣一位英雄而高興……”那是因為這位英雄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出去當兵,立了戰(zhàn)功。這顯然可看出,鄉(xiāng)親們對英雄的愛是起源于對國家的愛,是一種自覺的、純樸的愛國主義表現(xiàn)!而此時的春妮,更是“把歡喜藏在心里,為趕過來的鄉(xiāng)親們端茶添水,在廚房里涮碗洗菜,忙里忙外,一刻也閑不下來”。這正是她將對國家的愛、英雄的愛和愛人的愛融為一體,因而更加感到無比幸福。
不僅如此,在這種濃烈的愛國主義氛圍中,親情、友情、鄉(xiāng)情等人間真情、美好人性也自然流露和強烈表現(xiàn)出來,一句“東哥父母特地把家里準備過年的豬提前殺了,擺了十多桌來答謝鄉(xiāng)親們”足以證明,東哥一家與鄉(xiāng)親們的睦鄰友好關系感人至深。接下來寫春妮為東哥回部隊送行的情景,以及東哥回營地和“我”暢談他探家的幸?!c春妮熾熱戀愛并初嘗愛果的情景,而他卻不知道,正是這次初嘗愛果,讓春妮懷上了他的孩子,有了愛的結(jié)晶。
這種相伴于愛國主義的人間真情、美好人性,也為后來重點凸現(xiàn)人性光輝的故事情節(jié)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故事逆轉(zhuǎn),也許就是“樂極生悲”吧。這天東哥他們班接到任務,要他們天黑前趕到前沿陣地,配合守衛(wèi)部隊執(zhí)行一項特殊任務。午夜時分,東哥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突然感到腳下踩到了地雷,如果此時他騰身躍出這枚地雷的殺傷半徑,也許還有生機,但他知道,踩到的是一枚松發(fā)式子母雷,自己躍出去就會把周圍成片的地雷引爆。為避免戰(zhàn)友傷亡,他用手語示意帶隊班長和另一名戰(zhàn)友先撤,待他們都安全撤到小河邊時,才使盡全身力氣向山腳下縱身一躍。隨著東哥躍起的身影,一連串爆炸聲相繼響起,東哥的身影在爆炸的火光中化為了塵煙……
幸福人生剛開始的東哥為國捐軀,為戰(zhàn)友罹難,愛國主義和人性美,以悲劇的結(jié)局表現(xiàn)得大義凜然,催人淚下。
東哥為國壯烈犧牲,他的父母和春妮自然是悲痛欲絕,對英烈家屬的撫恤、撫養(yǎng)問題,基層政府自然會按國家撫恤政策落實,但棘手的問題來了:東哥與春妮沒有正式結(jié)婚,不能算烈士家屬,也就沒有該家屬享受的一切優(yōu)撫待遇,哪怕她已懷上東哥的孩子,也不會被承認其為烈士遺孤。
對于春妮的處境,鄉(xiāng)親們都感到心疼,都認為如今東哥已不在了,那還不如幫她早點張羅個好人家,也許會讓她漸漸淡去對東哥的思念,少一些痛苦??扇螒{父母和親友們怎么勸說,春妮就是非東哥不嫁,有幾次還拿起掃把,把上門來幫她張羅的人攆了出去……春妮父母只能一把鼻涕一把淚,暗自傷心。
只有春妮自己知道,她已是東哥的人了。那晚東哥喝醉了,她留下來照料東哥……東哥喝得迷迷糊糊,順勢把她攬進懷里,她一下子被驚醒了,但又掙脫不開,想想遲早都是東哥的人,也就隨了他。
春妮清楚的知道自己給東哥留下了種子;東哥沒了,她無論如何都該給東哥留下這粒種子。春妮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說了,父母驚得目瞪口呆……春妮卻鐵定了心,父母留不住她,幾天后,春妮來到東哥家,對東哥父母說她想搬過來住,給他們當兒媳,這讓東哥父母感到既驚喜又心疼。
春妮把她已經(jīng)懷上東哥孩子的事細細跟他父母說了,表示不管別人怎么看、怎么說,她堅決要給東哥把這“后”留下。東哥父母哭了,感激道:“好女兒,感謝你對我們家東娃子的這份情,但我們不能為了自己,毀你一輩子名聲!”
鐵了心的春妮根本不在乎什么名聲,自愿承擔一切后果,最終還是說服了東哥父母,大大方方地搬進了東哥的家,理直氣壯地給東哥父母當起了兒媳。
文中接下來寫道——
第二年盛夏,春妮生了,生了個男孩,她給孩子起名叫“冬子”。村民們以大山般的仁厚接納了春妮和冬子,紛紛帶著雞、提著蛋跑過來看望。
春妮又哭了!她感恩父母最終默認、尊重了她的抉擇,她感恩上天賜給了東哥一個兒子,她感恩村民們給了她充分的理解和寬容。
多好的村民!多么寬廣仁厚的胸懷!但問題來了,當春妮領著孩子到村委辦理入戶證明手續(xù)時,村干部卻犯愁了,因為春妮同東哥并沒辦結(jié)婚登記,按政策她和兒子的入戶證明是開不了的。盡管村干部知道實情,但在那個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的年代,誰敢把冬子上戶口的事給辦了?
于是春妮母子倆都成了“黑戶”,春妮的戶口雖然在她娘家父母的戶口本上,在婆母家這邊村里,卻一直是“黑戶”。
“黑戶”,也就意味著分不到責任田,尤其是冬子,今后上學讀書、出行就業(yè)、成家立戶等等,都將會面臨各種困難和問題。
但春妮既然決心為東哥生下孩子,也有決心傾盡全力,將孩子養(yǎng)大成人,她眼前想到的是如何耕種好東哥父母名下的那一畝多責任田,養(yǎng)活這四口之家。
這之間,除了她和婆家父母的艱苦努力,她家父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未婚的女兒年紀輕輕守著“寡”,艱難度日,也盡一切可能幫助她度難關,決定把女兒那份責任田里收下的糧食全部運過去交給女兒。
這樣春妮實際上有了三個人的責任田,養(yǎng)活四個人已不是什么問題。日復一日,她就在責任田里辛勤勞作,孝敬父母,養(yǎng)育兒子,盡到一個沒有名份的兒媳、妻子、母親的多重職責。作者在文中寫道:
每頓飯做好后,她都要先給冬子和東哥父母盛滿,讓他們盡可能吃飽吃好,自己則簡單地吃些粗糧菜葉,想方設法省一些主糧下來,以防萬不得已時,拿上幾斤十斤,到集市上換點零錢補貼家用,給一家人添衣治病。
多好的兒媳!多好的遺孀!多好的母親!這要在古代社會,春妮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孝道、貞節(jié)、慈愛之行為,是要受到朝廷嘉獎,并由皇上御立“孝節(jié)牌坊”的;就按傳承至今的公序良俗衡量,春妮之所為,也堪為文明楷模,道德標兵,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的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輝,無疑將成為文明社會的耀眼星光。
但是,惡運好像有意跟好人作對,一晃幾年過去,冬子上學讀書又遇“黑戶”的阻礙,這雖然是早就明白的結(jié)果,但事到臨頭還是感到天道不公,明明是東哥和自己的親生兒子,卻活生生成了“黑戶”!她恨自己無能,養(yǎng)得活東哥的骨肉,卻給不了他長大成人的條件和環(huán)境。
生活困難,還可努力克服忍受著過,兒子讀不成書,就斷了前程和希望,這沉重的打擊讓春妮陷入瘋癲的邊沿。
作者這樣寫春妮遭受這場沉重打擊后異樣的表現(xiàn)——
春妮牽著冬子來到村口那座橋頭,指著東哥當兵離家時走的那條路對冬子說:“兒子,你要記住,當年你爸就是沿著這條路走的。他說過,過春節(jié)時就會回來,咱們每年這個時候就來這里等他。你爸回來了,逢年過節(jié)咱們一家就可以熱熱鬧鬧地過了,就有人給你扎燈籠、陪你放鞭炮了,你就不再是‘黑戶’了,你就有學上、有書讀了……”
天黑了,春妮領著冬子仍站在橋頭。村民們知道后,不約而同跑過來,生拉硬拽把母子倆拉回家;第二天,春妮又帶著冬子來到橋頭,村民們又趕過來把她拉回家;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這以后,村民們就時常會看見春妮站在橋頭。
此情此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的何止是春妮的父母,眾多村民們再也忍不下悲劇天天在他們眼皮下延續(xù),決定一起找村干部想想辦法,把冬子的戶口“辦”了。村干部也是何嘗不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招呼大家坐下來,七嘴八舌討論了半天,最后還是村長集中權衡了大家的意見后,提出了讓大家作“偽證”的法子。
“嗨!這算啥!盡管說,只要能把事辦成,你讓我們作什么‘證’都行!”善良正義的村民們一致贊成。
第二天,一份請求為冬子上戶口的申請和情況說明依次遞到鄉(xiāng)上、縣上。幾天后,由縣公安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的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在鄉(xiāng)長陪同下來到山村,四處找村民們走訪了解、調(diào)查核實、簽名作證。
毫無疑問,調(diào)查組最后得出了一個標準答案:
一是自東哥犧牲后,春妮就按當?shù)亓曀?,主動把東哥父母認作干爹干媽,以義女的名義住進東哥家,承擔起了替烈士照顧父母的義務;二是幾年前,春妮下地干活路過村口橋頭時,看見一蓬頭垢面無人認領的陌生男孩,心發(fā)慈悲,就當作“流浪兒”收養(yǎng)在家了。
很快,縣上宣傳部門對春妮義務照顧烈士父母的事跡進行了大力宣揚,民政局對春妮的慈善行為給予了通報表彰,迅即為她辦理了收養(yǎng)冬子的相關手續(xù),最關鍵的是公安機關也為春妮解決了戶籍遷移和冬子落戶的問題。
就這份“偽證”,卻讓春妮絕處逢生,成了改變他們母子命運的神奇法寶!
就這段靠“偽證”解決問題、救人倒懸的情節(jié),讀后掩卷深思,感到可喜、可笑、可悲,又荒唐。為什么感人至深的表現(xiàn)人性美的事實卻被某些“政策”無視?為什么收養(yǎng)的遺棄兒童可以上戶口,而烈士的親生遺孤卻因父母沒及時辦理結(jié)婚證而成為無籍無靠的“黑戶”?……
好在春妮的兩邊父母和鄰里鄉(xiāng)親,滿懷對國家、對英雄、對同胞熾熱、純樸的愛,有著救難助弱、仗義執(zhí)言的善良本性,在他們大愛胸懷、大美人性的關懷幫助下,讓春妮感受到人間大家庭的陽光雨露,看到生活希望。特別是為幫助春妮母子辦理入戶手續(xù),甚至不惜編造“美麗的謊言”,去對付某些與人性背離的不合理、甚至荒唐的“政策”,讓春妮這對孤兒寡母度過難關,贏得勝利——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我們可以說,這是愛國主義精神和美好人性的勝利。
解決了兒子的戶口和入學問題,春妮笑了,滿臉燦爛。
冬子入學那天,她特地穿上原準備和東哥辦喜事時穿的那件大紅棉襖,笑盈盈地一直把冬子送進校門。
文章寫到這里,故事好像是美好大結(jié)局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不顧“狗尾續(xù)貂”之嫌,又寫春妮還要去橋頭觀望等待,只是不再天天去了,只有臨近春節(jié)才去橋頭,有時也會帶著冬子。
最后寫“我”春節(jié)回鄉(xiāng)度完假,返回營地時,在村口橋頭又遇見了春妮母子:
我下車走到冬子面前,拍了拍長得幾乎與我一般高的冬子說:“明年就要高考了,好好讀,考個好學校,別讓你爸失望!”
“叔,我想去看看爸爸!”冬子眼巴巴地望著我。
“行!”
……
“叔,我想像爸爸一樣,去當兵!”
“行,但要先讀完大學?!?br />
……
這段“我”與烈士之子冬子對話的場景,語言不多,信息量大,且寓意深長。除了展示愛國主義精神已傳遞到后代,對英雄丈夫忠貞不渝的愛、對英雄父親與生俱來的崇拜,最重要的是,含蓄地表現(xiàn)出了春妮看似瘋癲地在橋頭等待丈夫的根本緣由——“她在等,她在等一個名分,一個妻子的名分;冬子也在等,他在等真正成為東哥兒子的那一天?!?br />
一個等堂堂正正做妻子;一個等正大光明做兒子!這種忠貞不渝的愛,堅定不移的敬,真是驚天地、泣鬼神!——這就是最美人性,是與愛國主義相融共生的最美人性!
作者最后的旁白和設問,意味深長,令人回味與思索——???
春妮沒瘋。她知道東哥不可能歸來了,可她,為什么還要等呢?她在等什么呢?她還要等多久呢?
我突然醒悟:她在等,她在等一個名分,一個妻子的名分。
冬子也在等,他在等真正成為東哥兒子的那一天。
這一天會到來嗎?
也許吧!
這一天會來嗎?在社會發(fā)展進步到今天,那早就無須質(zhì)疑了。
感謝可敬的張忠福老師,以高妙的藝術翰墨,為我們烹飪出綻放愛國主義與人性美的文學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