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嘉峪關(guān)上話長城(隨筆)
今天,我終于登上了嘉峪關(guān)城樓,圓了多年的心愿。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里,我陸陸續(xù)續(xù)游覽了許多地方的長城遺址,包括長城起點,于是登臨長城終點便成了我朝思暮想的心結(jié)。
記得我第一次登上長城是在上世紀1980年底,當時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秦皇島工作,便與同學相約游覽山海關(guān)。山海關(guān)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guān)”之稱。山海關(guān)古稱榆關(guān),明朝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在此地修建城墻,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guān)。
距此處東南大約6千米之遙有一寧海城,內(nèi)有一段古長城,稱作“老龍頭”,其東端伸入渤海之中約20米。這里原為古時的屯兵之所,是我國現(xiàn)今保持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明代軍營。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nèi),我誤以為山海關(guān)是明代長城的起點。
2017年初秋,我去丹東旅游,當?shù)赜幸换⑸焦珗@。進入園內(nèi),迎面一座巨大雕塑,琢有鎏金大字:萬里長城東端起點--虎山長城。我異常納悶,一口氣攀爬上城頭,發(fā)現(xiàn)虎山突起于鴨綠江邊,平地孤聳,視野開闊,與朝鮮遙遙相對。細閱一旁標牌,方才明了,虎山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擾。原來,這里才是真正的明長城之首,至此長城向東延伸了600千米。
丹東和嘉峪關(guān)兩個城市相距約3000千米,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北,承接著長城的起點與終點。
嘉峪關(guān)位于河西咽喉,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座重要關(guān)隘,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雄關(guān)、連陲鎖鑰之稱。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征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率部在此選址建關(guān)。至此,萬里長城連接了西域的大漠戈壁,歷史在華夏大地上又涂抹了濃墨重彩一筆。
嘉峪關(guān)由內(nèi)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其修建時間比山海關(guān)早建九年,是現(xiàn)存長城的最大的關(guān)隘,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關(guān)隘。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典故“烽火戲諸侯”就發(fā)生在當時的首都鎬京(西安)。周幽王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在驪山點燃烽火謊稱犬戎入侵,引得各路諸侯前來救援,褒姒見此開懷大笑。幽王又多次點燃烽火,演繹“狼來了”兒戲欺騙諸侯。后來犬戎入寇時再燃烽火卻無人來救,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腳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為爭霸,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那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余華里長城。
至漢朝,繼續(xù)對長城進行修筑,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修筑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此后,歷經(jīng)各朝各代不斷修茸加固,逐步形成了明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guān)。
如今,長城遺址主要分布在全國15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其中河北省境內(nèi)長度2000多千米,陜西省境內(nèi)長度1838千米。據(jù)考證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度超過2.1萬千米。
我常年居住北京,周邊長城有八達嶺、居庸關(guān)、慕田峪、司馬臺、金山嶺,斷斷續(xù)續(xù)全都打卡過了,甚至有的打卡無數(shù)次。八達嶺被稱作“玉關(guān)天塹”,為明代居庸關(guān)八景之一,是居庸關(guān)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guān)而在八達嶺”。居庸關(guān)建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郁,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作“居庸疊翠”。慕田峪以全長5400米列為中國現(xiàn)存最長的長城,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司馬臺城墻依險峻山勢而筑,并以奇、特、險著稱于世,有評價認為“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堪稱中國長城之最”。金山嶺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障墻、文字磚和擋馬石是金山嶺長城的三絕,被稱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一直以為,京城作為六朝帝都,應該擁有長城之最,然而當我游覽張家口后,感覺遭遇打臉。張家口是現(xiàn)行長城最多、時代跨度最大、長城修建最為集中的地區(qū)。其境內(nèi)總長度達1804千米,僅明代長城達720千米,占河北省明長城總長度的53.8%,占全國明長城總長度的8%。最令人嘆服的是擁有從戰(zhàn)國到明末八個朝代的長城遺址,這在全國絕無僅有。不單單如此,這里長城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建筑形制最為豐富,長城及其長城附屬物遍布全市各地。有一次我在張家口市中心參觀堡子里明清街時,竟然在鬧市之中邂逅一段黃泥土夯城墻。多年來,無論是尋常百姓,還是資深專家,都不得不承認,張家口是“歷代長城博物館”。
據(jù)資料顯示,在長達2.1千米的長城中,各類城墻、關(guān)堡等建筑超過43000余處,然而僅有三座建筑合稱“長城三大奇觀”。甘肅的嘉峪關(guān)居西,在大漠戈壁之中,是中原與西域間的必經(jīng)之路,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guān)”;河北的山海關(guān)居東,在燕山渤海之間,是中原與東北間的必由之路,被譽為“天下第一關(guān)”;陜西的鎮(zhèn)北臺居中,在黃土高原之上,是漢人與蒙人間的商貿(mào)之地,被譽為“天下第一臺”。非常幸運的是,這“三大奇觀”我全都打卡了。
長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自古以來留下璀璨的詩詞歌賦,成為中華文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唐代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宋朝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偉人毛澤東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今天,當我久久地佇立于嘉峪關(guān)城樓上,我竭力朝前眺望,想透過遼闊、深邃的長空,穿過浩瀚、朦朧的煙云,閱覽歷史的盡頭?;秀遍g,我看到張騫兩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軍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東入中原。在這里,厚厚的黃土城墻留下了金戈鐵馬的硝煙,長長的荒漠戈壁烙下了商賈游客的印跡。
長城,作為上下兩千多年的軍事防御工程,到了清朝就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此之前,歷朝歷代每年都要斥巨資進行維修,派重兵進行把守。而到了乾隆時代,長城在他執(zhí)政期間早就破爛得不成樣子了。朝庭的官員多次打報告請求重新修繕,可乾隆就是不批。他認為長城從先秦一直修到明朝都沒有解決邊患問題,所以國之險在民而不在地,修長城也只不過是苦了百姓,所以不用修。
對此,乾隆曾賦詞一首:秦時闉堞漢時山,總為天驕守御艱。此日長城為苑囿,三秋巡狩數(shù)經(jīng)還。乾隆認為,修筑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應該多修廟宇,于是就有了“明修長城清修廟”的說法。其實,歸根到底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對待蒙古、西藏等民族的統(tǒng)治政策的不同。清朝統(tǒng)治者尊重少數(shù)民族信仰和歷史定制,利用宗教緩和民族關(guān)系,采取了一系列“懷柔”安撫政策,以加強對邊疆的統(tǒng)治。
至清以后,長城基本荒廢,但隨著社會的變革,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長城遺址辟為旅游休閑場所。如我們熟知的八達嶺、嘉峪關(guān)、虎山、九門口等等”,于是長城走進了尋常百姓,從根本上改變了屬性。
近代、尤其是現(xiàn)代,長城在國人心目中遠不止敬仰、熱愛那么簡單,還有一種更深沉的、更博大的情懷,那是一種超越物質(zhì)的、根植于內(nèi)心的魂魄,是精神圖騰。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力量。如將其寫進了莊嚴的國歌: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如贊揚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鋼鐵長城。我堅信,有長城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將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文章開篇即點明了長城在中國人心中的重大意義,它不僅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作者通過對國歌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引用,以及對“鋼鐵長城”的比喻,強化了長城作為民族精神圖騰的地位。
作者的長城之旅始于1980年,從秦皇島的山海關(guān)開始,逐步擴展到丹東的虎山長城,再到嘉峪關(guān)的探訪,這一過程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對長城歷史的深入挖掘。通過對山海關(guān)“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guān)”的描述,作者不僅傳達了山海關(guān)的軍事重要性,也表達了對歷史的敬畏。
文章中,作者對嘉峪關(guān)的描寫尤為細膩,從地理位置到建筑特點,從歷史地位到軍事防御體系,都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嘉峪關(guān)作為明長城西端的重要關(guān)隘,其“天下雄關(guān)、連陲鎖鑰”的美譽,通過作者的筆觸躍然紙上。
作者對長城歷史的追溯,從西周的“烽火戲諸侯”到秦漢的萬里長城,再到明朝的修筑與加固,展現(xiàn)了長城悠久的歷史與不斷的發(fā)展。特別是對長城長度的精確數(shù)據(jù),不僅顯示了作者的嚴謹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長城作為一項偉大工程的宏偉。
文章中還提到了長城的詩詞歌賦,如王昌齡、陸游的詩句,以及毛澤東的名言,這些文學作品的引用,不僅豐富了長城的文化內(nèi)涵,也展現(xiàn)了長城在歷代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作者通過對長城三大奇觀的介紹——嘉峪關(guān)、山海關(guān)、鎮(zhèn)北臺,進一步強調(diào)了長城的建筑藝術(shù)與歷史價值。而對乾隆時期長城的荒廢與現(xiàn)代的旅游開發(fā),作者表達了對長城命運變遷的深刻思考。
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站在嘉峪關(guān)上,眺望歷史的長河,感受長城所承載的厚重歷史與文化。通過對張騫、霍去病、唐玄奘、馬可波羅等歷史人物的追憶,作者將長城與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緊密相連。
整體而言,這篇隨筆以其豐富的歷史資料、真摯的情感表達和深刻的思考,為我們呈現(xiàn)了長城的多面性。作者不僅是一位旅游達人,更是一位歷史的探尋者和文化的傳承者。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長城,用自己的心靈感受長城,最終將這份深厚的情感和廣博的知識凝聚成文字,讓讀者能夠跨越時空,感受到長城的偉大與美麗。這篇作品不僅是一篇游記,更是一部長城的文化史,值得每一個熱愛歷史與文化的讀者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