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憶】閑話“知足常樂”(隨筆)
有一年,一位開茶館的朋友送了我一把紫砂壺,附帶還有一對小巧玲瓏的工藝品,紫砂燒制的肥嘟嘟的小腳丫。朋友說,這紫砂足是她在景德鎮(zhèn)專門請人設計定制的。欣賞把玩形狀酷似嬰兒的小腳,顏色清潤,手感細膩,腳背上各雕附著一只小巧的蜘蛛,須角精細分明,栩栩如生。一只篆書“知足”,一只篆書“常樂”。篆字旁邊是兩行龍飛鳳舞的草書“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新”。紫砂足是中空的,里邊還放置了砂粒一類的東西,搖動起來便發(fā)出輕脆悅耳的聲音。我很感謝朋友的饋送,答謝她的雅意道:“一只腳就知‘足’了,這兩只腳可真是‘知足之足’了?!?br />
朋友贈送的兩只紫砂足寓意自然是深刻的,所謂“知足常樂”,這是當今人們熟的過火的一個詞,修身養(yǎng)性所秉持的原則之一。這詞熟的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不論窮的還是富的,官吏還是平民,不論城里的還是鄉(xiāng)下的,工人還是農(nóng)民,也不論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說起生活來,都會相互告慰:“知足者常樂吧”,有時還會補充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傊际菨M足,雖然他心里并不滿足,有時甚至是非常不滿足,但一定用這句話表達出滿足來,以顯示其與世無爭之博大胸襟。
但我覺得,這紫砂足上的草書題字,其意義倒遠比篆書“知足常樂”深遠,用一般人難以辨識的草書寫出,不僅是在秀書法,還似有難言之隱在其中,這“深遠”和“難言”就在“不知足常新”五個字上。心里不滿足也要說滿足,這是傳統(tǒng)虛偽的所在,屬于“中庸”的范疇,但這不滿足總是會表現(xiàn)出來的,有時還渴望表現(xiàn)出來,只不過表現(xiàn)得方法也要“中庸”。這一對小腳丫藝術(shù)的設計寓意就是一種不滿足的表示吧,粗看只有“知足常樂”,細看才得見“不知足常新”,設計者可謂用心良苦,更是深諳“知足”與“不知足”的辯證。
知足常樂一詞出自《道德經(jīng)?四十六》:“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時候,天下太平,戰(zhàn)馬也失去了打仗的作用,都回到田間幫助農(nóng)民耕地去了。天下無道的時候,便會戰(zhàn)火紛紛,連騍馬都要上戰(zhàn)場,騍馬的小馬駒都得在戰(zhàn)場上生產(chǎn)。天下的罪過,沒有比貪欲更大的了。天下的災禍,來源于貪得無厭,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所以只有知足的這種滿足,才是永久的滿足。
什么是天下?天下就是江山社稷,就是皇權(quán),上下三千年,二十六朝所書《二十五史》,這天下都是帝王將相的。打天下的時候和老百姓有關(guān)系,上下同欲,稱兄道弟,老百姓就去浴血了,終究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打下天下就和老百姓沒有關(guān)系了,上下有別,君為臣綱,立馬就變成了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劉邦、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甚至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無一不是這樣。所以,老子《道德經(jīng)》里的這一章不僅是教導百姓修身養(yǎng)性,引導百姓得過且過,勸導百姓平安的過總比戰(zhàn)爭的活要好千倍,不要動不動就和帝王將相叫板,參與帝王將相的大事。而且還有另一層意思:代表老百姓勸告帝王將相們要懂得滿足,善待百姓。
百姓是極其善良,又極會自我安慰的,他們往往懼怕統(tǒng)治者的淫威,于是就將“知足常樂”從國事上移植到了自己的身上,以此來忍耐君王的專制,貴族的壓榨,并安慰自己茍且偷生的生活和利官近貴的脾性,一代代傳承下來,便肥沃了奴性的土壤,這“知足常樂”也就成了人生的哲學理念。
我總認為,這段話的本意主要還是說給帝王將相們的,是讓上至大王,下到胥吏,要克制欲望,懂得滿足。知足就是有道明君,不知足就是無道昏官!你們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主宰,百姓的官牧,還有什么不知足的呢,為什么總是欲壑難填,不讓百姓安安定定地守著田地過日子呢!
如此這樣說,還有一個證據(jù)。道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莊子也曾闡釋光大過這一觀點。莊子《逍遙游》中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意思是巧婦鳥在深林筑巢,只不過占用一枝樹枝;鼴鼠到河里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去你的吧,我的君主!我才不想和你一起操勞天下事情。
很多人引用這段話時,往往只引前半句,和老子的“知足常樂”相提并論,作為“知足常樂”的注腳?!对鰪V賢文》就將這觀點引申到了人的生活中,說道:“人生一世,如駒過隙。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形象地說明了知足常樂的境界,也被人們奉為生活的教條。我的大姑父是個樸實的農(nóng)民,已經(jīng)80多歲。每次去探望他,他都會成段地背誦《增廣賢文》,以啟迪我的人生觀。
但是,人們很少引用甚至注意“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這句話很有意思,幾乎是在呵斥君王,顯然莊子是站在了君王的對立面,代表了有骨氣有遠見的老百姓的言行。因為莊子說出了這番逍遙的話后,他卻并沒有逍遙世外,而是潛心深入地研究社會學、歷史學,終于完成了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的《莊子》一書。試想,如果莊子真的滿足了棲枝一枝,飲水一肚,滿足了日食一升,夜眠八尺,那今天我們還能閱讀到《莊子》嗎,莊子還能成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嗎。
“不知足者常新”,這就翻出了新意,可謂人生哲學的另一境界。老子本身就是一個“不知足”的人,看他在《道德經(jīng)》中講過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薄澳軌蜃x懂他人是智慧,能夠認識自己是明智,能夠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量,能夠戰(zhàn)勝自己才是意志。懂得精神上的滿足是富有,堅持不懈就是志氣。不失根基能長久,死后不被遺忘叫長壽。”看看,每一句話都十分勵志,都十分的嚴格要求自己,都是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和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這才是偉大哲學家老子的境界。
再看老子“上士聞道,僅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崩献影讶朔殖闪恕吧鲜俊薄爸惺俊焙汀跋率俊保丫哂小奥劦馈蹦芰途辰绲娜朔Q為“上士”,并激勵人們不斷從“下士”走向“上士”,這才是老子所提倡和鼓勵的人生之道。
所以說,“知足常樂”是有條件、有限制的,不是對人生的總要求,更不是人生的處世哲學。一個人如果一味地知足常樂,那么這個人就廢掉了。沒有一個人愿意看到自家的兒孫一個個都是知足常樂的典范,都希望自己的兒孫積極進取,不斷向上,為家庭、為社會、為祖國作出一些成就來。人們作為精神的釋壓劑,用“知足常樂”調(diào)侃一下生活是可以的,如果真把其當作生活的座右銘,不但會誤導自己,還會誤導兒孫。
“不知足者常新”,倒是應當成為人們傳誦的名言警句。
20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