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今彈】走遍建昌——英雄的大北溝
一條東西走向綿延幾十里的山脈橫在娘娘廟鄉(xiāng)和二道灣子鄉(xiāng)之間,從二道灣子去娘娘廟要翻過這道山,娘娘廟鄉(xiāng)一帶因此叫做過梁溝。過去只有人行的小道,車輛要繞路幾十里經(jīng)玲瓏塔才能過去?,F(xiàn)在,政府投入巨資在山梁上開辟出車輛可以通行的路,從娘娘廟鄉(xiāng)的李家店村至二道灣子鄉(xiāng)大北溝村僅十余里路,大大方便了人們出行。
這是一條曲折多彎的水泥路,沿著干涸的河溝修成,道路繞過一道道山梁,時而上坡,時而下坡,經(jīng)過梁杖子屯、呂杖子屯,還經(jīng)過一個很小的水庫。走著走著,前面的路完全被樹木和莊稼遮住了,疑是無路可走,到了近前,卻是九十度的轉彎。路如同一條彎轉扭曲的帶子,鋪在綠樹和莊稼之間,時隱時現(xiàn)。前面是高聳的山,兩山之間有一稍低的埡口,應該是從那里翻過山。路漸漸變陡,不得不減擋加大油門。
終于到了嶺頭的最高處,我和摩托車都需要休息一下。嶺的下面便是二道灣子鄉(xiāng)大北溝村了,東面和西北面是險峻的山,三面的山環(huán)抱著一片高低起伏的開闊地帶,綠油油的莊稼正茂盛地生長著,是單調的綠色,向南極目遠望,可以看見遠處的公路和一個個樹木掩映的村落。
嶺頭的右側有兩座較為低矮而圓圓的山頭,如同連個巨大的饅頭。左側,光禿禿的山腰生長著一棵孤零零的樹,樹干粗短,樹冠圓潤,極具觀賞性,如此美景不可錯過,我爬上山腰,近距離欣賞拍照,高處涼風習習,正好坐下休息。
大北溝是抗日英雄鄧文山的故里,鄧文山,報號“平康德”,左腳有一紅痦子,痦子上有一撮毛,奔跑如飛,又自號“草上飛”,雙手使槍,百發(fā)百中。曾在黑龍江省的松嫩平原上高舉抗日救國大旗,后回到故鄉(xiāng)宣傳抗日,短短的三個月內就在大北溝組織起一百多人的抗日隊伍。輾轉在東嶺下一帶,給日本鬼子以沉重的打擊。鄧文山被偽警察廳視為頭號匪首,后來鄧文山在一次戰(zhàn)斗中頭部負傷,因缺醫(yī)少藥,傷口感染而壯烈犧牲。
足夠的休息之后,我繼續(xù)前行,過去的大北溝,貧窮落后,“一進大北溝,步步踩石頭。”如今已經(jīng)完全變了樣,道路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悠閑地騎行著,左顧右盼,想打聽東下坎屯在哪里,但前后不見人影。
一位后來名冠全國新聞界的大人物曾在大東溝的東下坎屯插隊落戶,那就是人民日報社前總編輯范敬宜老先生。文革時,范老一家四口人從沈陽被下放到此落戶,那時范老還不老,正值不惑之年,在這偏僻的小山溝里受盡了苦累。雖然是下放的右派身份,村里人并沒有歧視他們一家,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范老也用他樂于助人的舉動贏得了村里人的尊重,范老在這里居住了三年時間。位居高職的范老沒有忘記這片黃土地,沒有忘記這里的人們。范老多方籌集捐款,重建了大北溝小學,并親自題寫校名。親自找財政部長劉仲黎,為二道灣子鄉(xiāng)申請了二百萬的無息貸款,籌建了煉鐵廠。在范老的推薦下,當了幾十年村支書的老書記卜祥玉的事跡收錄進了《中國村官》一書。
路邊有一放驢的老頭,我停車過去跟他搭話,不懂裝懂地跟他談莊稼,談天氣。我問:“東下坎在哪兒?”他揚手向東山下隱隱有幾戶的地方一指,“那兒就是!”
我再問他知不知道范敬宜,他說:“知道!在大北溝,上歲數(shù)人沒有不知道老范的!”
于是便打開了話匣子,“老范是個好人吶!給村里人看病,把自己的藥拿出來給人治病,從來不要錢,過年給村里人寫對聯(lián),不查書,提筆就寫,不管寫多少,詞不帶重復的!”
老頭肯定不知道,范老的手跡如果保留到現(xiàn)在,絕對是文物,一字千金都不止。
老頭很健談,跟我說這說那,大概平常很少有人聽敘說。他的兒子兒媳在沈陽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孫女孫子,還伺候十幾畝地,生活還過得去。村里多數(shù)人家都是這樣,青壯年出外打工,老人兒童在家留守。
我沒去東下坎屯,多年過去,這里已經(jīng)找不到任何抗日的遺址和范老生活過的痕跡,一切往事只能存在于人們的訴說之中。寂寞的山崗,寂寞的莊稼地,寂寞的留守老人,這個曾有過輝煌過去的山溝如今恬靜而默默無聞。
大北溝,英雄之地、善良之地的大北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