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鄰里情兮,歸來(散文)
兒時的記憶,最為深刻、最為鮮活。盡管那段年月,京城胡同的視感為一片鉛灰色,街頭的店鋪粗簡且冷清,胡同四合院的落葉,靜靜飄零,無聲落在窗臺。
北京西城區(qū)北部、臨近德勝門的花枝胡同,是陪伴我從童年走到少年的地帶。直至漸入老境,我依然可清晰憶起四合院有趣的畫面——頂端搖曳一蓬衰草的廣亮門樓;多年被孩童騎上騎下、烏黑發(fā)亮的獸頭石墩;庭院前方灰檐白墻的影壁;用青磚搭建、成鏤空狀的花墻……春雨后,時見蝸牛(我們那時叫它們水妞兒)在淺淺的苔蘚上緩緩爬動。三伏天,院內(nèi)老樹灑下一片綠蔭。坐在門樓內(nèi),穿堂風涼爽而來,讓人不愿離開。
清晨時分,藍天上盤旋悠遠的鴿哨、胡同口風格各異、起伏不停地叫賣……每逢春節(jié),四面八方的風車聲、空竹聲、拜年聲連鄰里的說笑……讓冷僻的胡同涌動著“情感之潮”。那時,遠道而來的親戚,只要踏進胡同、老院,街坊四鄰便如親人一樣相繼登門,送來自制的小菜請遠客品嘗。院內(nèi)的鄰里,無論誰出門在外,只要風雨襲來,外面晾曬的衣物,必有人主動打理。街道干部為老年人送煤洗衣、噓寒問暖已成常態(tài)。誰家有病人臥床,鄰居們會三三兩兩地送來限量購買的雞蛋,連同暖暖的安慰。冬日清晨,曙色未開,院內(nèi)掃雪聲輕輕響起,那是近鄰搶著掃雪開路。當時,盡管人們的生活資料相對匱乏,但人與人的心,貼得很近很近……
縱橫交錯的四合院里,或有粗大的石榴樹、或有百年老榆樹、或有張力四射的葡萄架,或有秋日引來孩童們“歡樂撿拾”的老棗樹……夏秋時節(jié),誰家的果實熟了,都會熱情招呼鄰里品嘗。那氣氛、那滋味、那笑聲,那份愛,至今想起依然溫暖……
彈指間數(shù)十年如夢如幻。隨著時代前行,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呈豐滿之勢,我的家從京城中心地帶搬到北三環(huán)外、北四環(huán)外、直至北五環(huán)外,從低矮的平房小院,登上10多層高的樓房。居所寬敞明亮、室內(nèi)設施齊全。進入小康之家狀態(tài)之后,日常美味、鮮亮衣冠,每日晨昏,在樓下悠然散步,心情愉悅。
我喜愛社區(qū)大環(huán)境。雖然樓層高聳,盡管不太奢華,但有環(huán)山水系,有亭榭曲徑,有四季常開的鮮花,有秋冬依然青翠的綠植……
然而,我總感到少了什么,總感到歡欣之余生發(fā)幾許落寞感。那日,泡茶深思,很想得出結(jié)論……
社區(qū)花園、果林、噴泉之畔,運動場內(nèi)……從全國多地搬遷而來的業(yè)主,僅僅是看著眼熟,見面點頭。人與人之間,似乎有一層隔膜。是不同地域的民俗在短時間難以通融,還是互不了解、彼此設防?
盡管樓層電梯間明亮寬敞,但沒有誰在此停留說笑。一墻之隔或是一門之隔的鄰居,偶爾在樓層相遇,表情冷漠、擦身而過。一座樓門內(nèi),上下數(shù)十層、蕓蕓數(shù)百家,沒有交流、沒有問候,甚至相互不知姓甚名誰……同在一個樓頂之下,最明顯的存在感,是突如其來的裝修聲,或是樓層上下左右,寵物突發(fā)的叫聲……
今年國慶長假,我在京西稻香湖休閑度假,帶回的鮮藕數(shù)量過多,短時間難以自消。突然想起兒時情景,于是試圖與鄰居共享。
然而,我拿著鮮藕,在對門、隔壁的門前徘徊良久,始終沒有按下門鈴。其一,相互不熟、平素沒話,無緣無故送上土產(chǎn),惹人生疑。其二,入口之物,不知是否何其腸胃。萬一鄰居有不適現(xiàn)象,如何解釋?其三……我正在遲疑,鄰居門內(nèi)傳出話來,說沒叫快遞,不想買藕……
我紅著臉,像被拒絕的商販,匆匆“收貨”回家。
連續(xù)10天,我天天吃藕,或做餡兒,或炒片兒,或溜丁兒,或打汁兒……原本甜美清新的鮮藕,吃在嘴里,總感到索然無味。
心緒茫然之際,我拿起收藏的高倍望遠鏡,從較高樓層望遠,企望能看到當年生活過的城區(qū),哪怕僅僅是模糊的輪廓。但移動而來的中度霧霾阻隔了視線,籠罩的迷茫感,一如我心中的一團困惑。
思之再三,我用手機與社區(qū)物業(yè)綠化組談了想法。他們爽快答應,把那些剩余的鮮藕放入荷花池種植。我堅信,來年初春到盛夏,我會看到水下定居、相擁相依的藕節(jié),會有小荷初露,會有蓮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