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吐魯番的坎兒井(散文)
一
吐魯番的坎兒井被世人譽為偉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據說,與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雖有此一說,但若論名氣,感覺上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或許是因為地上地下的原因,亦或是地處邊疆,總之,差距不是一兩點。
乘車從烏魯木齊出發(fā),過達坂城,出后溝,沿小草湖東去,就是吐魯番的方向。在靠近吐魯番市幾十公里的戈壁灘上,放眼望去,高低坡降十分明顯。據資料介紹,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于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離僅60公里,高度差竟有1400多米。視野所及,可見戈壁灘上間隔著許多的小土堆,自上而下,排列有序。
如果天氣夠好,從飛機上下望,一個個土堆就像沉寂的小火山口,串成一線,如冬日枝條上的梅花,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吐魯番坎兒井,準確的說法應是坎兒井的開口,通常稱為豎井??矁壕慕Y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分組成。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10公里,豎井與豎井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間隔20~70米。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井深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
據記載,吐魯番地區(qū)坎兒井最多時達1273條,總長約5000余公里。在這片飛沙走石的荒灘戈壁下,縱貫密布著這么多、這么長的水道,其壯觀程度和工程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不然,也不會有人敢拿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與之相提并論。可惜的是,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和大量開挖機井等原因,水源地水量衰竭嚴重,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坎兒井的數(shù)量在急劇減少。
據文獻記載,中國的坎兒井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史記》《漢書.西域傳》等古籍均有記述。其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神農氏的“穿井”、舜的“匿空”水道、子貢的“陷井”以及陜西大荔的“井渠”。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波斯也有公元前8世紀“坎井”的說法。至于吐魯番的坎兒井源于何時,是原創(chuàng),還是傳入,至今仍有爭論。這些高深、久遠而意義重大的問題,只能留待專家再作精準考證。然而,吐魯番坎兒井的規(guī)模、時長、灌溉面積、受益群眾、設計之巧、功效之著,絕對是世界之最,這是不爭的事實。
以冰雪融水為源,巧用砂礫膠黏土之固,借山之陡,暗渠導引,形成自流,不受季節(jié)、風沙影響,少污染蒸發(fā),這在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發(fā)量可達3000毫米極端干旱的吐魯番地區(qū),坎兒井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生命通道。吐魯番的坎兒井是地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因地制宜成功的典范,是人與自然同心協(xié)力、和諧相處的動人篇章。
二
三十多年前,我在烏魯木齊上學。有一年,學校安排到南疆實習,為增加閱歷,校車專門繞道吐魯番一日游,算是給學生們的福利。時值盛夏,烈日當空,熱浪滾滾,40多度的氣溫,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路面的瀝青有些已經融化,在太陽的照射下,泛出水粼粼的亮光。街上少有行人,且多行色匆匆,整個吐魯番市感覺像是一個空城。正是這樣的天氣,我們來到了火焰山觀景點,頭頂白花花的太陽,腳踩滾燙的石子戈壁,遠望如熊熊燃燒升騰的火焰山,腦袋里想的是孫悟空大戰(zhàn)鐵扇公主牛魔王智取芭蕉扇的神話。面對眼前的火焰山,灼熱感撲面而來。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交匯,穿越千年前的唐朝,唐玄奘西天取經途經此地一定也曾在此駐足觀望、望山興嘆。這樣火熱的天氣,坎兒井里卻是另一番景象,仿佛瞬間穿越到了瑞士避暑勝地,清爽宜人,沁人心脾,令人終生難忘。坎兒井的清爽深邃幽靜,會讓人聯(lián)想到《西游記》里的盤絲洞,當然絕對不會有貌美如花的妖精從里面出來。只是里面清清的泉水一定會引你想不斷深入,也一定會激發(fā)你不少的想入非非。一個時空,一熱一涼,冰火兩重天,此時此刻,你能感受到,心中的感恩和珍惜之情在倍增。
夕陽西下,街上的行人突然多起來,熙熙攘攘的人群把人們拉回到現(xiàn)實,提醒人們這是一個地州城市,只是城市喧鬧的時段不同而已。據介紹,進入夏季,當?shù)厝藭诎滋炀o閉窗戶,拉上厚實的窗簾,盡可能減少戶外活動,把許多工作有意安排在傍晚或清晨,這即是“日藏地窖夜出作”。到了極端天氣,政府也會下文,在全市范圍內停工和停課。據氣象統(tǒng)計,吐魯番全年超過35度的日數(shù)在100天以上,而38度以上的天氣也有38日之多。多年測得的絕對最高氣溫為49.6度,地表溫度能達到83.3度,是名副其實的“火洲”。
當晚,家在吐魯番市的同學邀請同宿舍的同學來家做客,并安排睡在了他們家的屋頂。我注意到同學家是一個老式的院落,干凈整潔,房屋有很厚的墻體,窗戶開口都不大,在院內靠近房的一側是一個磚砌的階梯,可輕松到達屋頂。屋頂平平整整,約有百十平米。同學幫我們鋪上地鋪,我們一字排開,或躺或坐,談天說地,隱約可聽見有街坊鄰居在各自的屋頂活動。奇怪的是,屋頂夜晚少有蚊子、蒼蠅,想必是天氣太熱,蚊子等也攜家?guī)Э冢w去山里避暑。這當然是一己之見,因為它們有翅膀,它們有它們的自由,何況天氣又這么熱。
夜深一兩點,望著滿天的星空,身心像水洗一樣透徹,一陣陣微風掠過肌膚,帶走了往日的疲勞和心事,整個人完全放松下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在室外睡覺,既新鮮又好奇,原以為會緊張和不安,但身臨其境,會感受到奇妙而巨大的關懷,內心會有很踏實的感覺。莊子與惠子有“安之魚之樂”的辯論,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感同身受,而其中的樂,那自然是妙不可言。
三
之后的若干年,有一次伊犁的朋友安排我們一行到新源縣那拉提景點聚會。此地號稱東方瑞士,泉水、草場、林木、白雪,層次分明,一覽無余,是新疆著名的休閑避暑勝地,前全國人大主任喬石在此留有題字。聚餐后,是篝火晚會,最后一二十人入住在一個巨大的蒙古包內。蒙古包的頂部是一個大的圓形敞口,躺在蒙古包內,從敞口外望,星光燦爛,清爽的空氣隨星光一道從這里傳入。我感覺上天正從這個敞口向內凝望,我感受到了親切,感受到了關懷,神經舒緩,壓力釋放,喜悅之情油然而生,我安然入睡。
車行在吐魯番的路上,有心人會注意到戈壁灘上或當?shù)剞r村一些居民的二三層有不少奇特的建筑。之所以奇特,是因為這些房形建筑的四面墻體留有許多孔洞,像是花墻搭建的房屋,這即是吐魯番葡萄的閨房,一個個晶瑩剔透的小精靈——吐魯番葡萄干就是在這里養(yǎng)成。干熱風穿花墻而過,既不會灼傷鮮嫩的葡萄,又帶走多余的水分。于是,色澤、風味、營養(yǎng)俱佳的吐魯番葡萄干,得以儲藏轉運,從而翻山越嶺、漂洋過海,進入千家萬戶。藍藍的天,深灰的戈壁,綠油油成片的葡萄樹,土黃色別致的葡萄晾房,交織出葡萄故鄉(xiāng)濃濃的西域風情。吐魯番的葡萄晾房是吐魯番人巧用干燥高溫氣候、變不利為優(yōu)勢的又一杰作。
生存環(huán)境決定生活方式,最后定格在建筑、服裝、習俗等諸多方面。我至今記得第一次到吐魯番交河古城的感受,這里的古建筑令我大開眼界,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里的古建筑有不少建于地下,街道在地下穿行,連官署也建于地下,這一定與酷熱有關。我很早就注意到新疆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集貿市場,有遮天蔽日之感,商戶連著商戶,曲徑通幽,這多半也是氣候的緣由。新疆晝夜溫差大,即便是酷暑難耐的伏天,一到夜晚,會有些許涼意。尤其是身處沙漠之中,經過一天炎炎烈日的灼烤,夕陽西下。終于,起伏的大漠深處,半個月亮升了起來。很快,熱浪退去,清爽浸染了大地。這里的夏日月夜是美好的。
藏族作家阿來在其作品《語自在》中指出:“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復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tài)的文化。不一樣的地理與文化對于個人來說,又往往意味著一種新的精神啟示與引領?!焙荛L時間以來,人們習慣以自我的觀點看待、認識萬物,文化與文明從此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其實,就文化與文明而言,地理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甚至可以細分出沙漠文化、山地文化、林地文化等等諸如此類。每一種地理一定會有不同的生存之道,一定會產生不同的文化與文明。人類每一次探索都是人類智慧的展示,不同的探索會引發(fā)不同的智慧,會形成不同的文化與文明。不同的探索,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如果說坎兒井是深藏在地下的迷宮,那些建筑其上的民居,還有因地理形成的習俗,則是一串串寶石。何處上下皆景觀?唯有神秘的吐魯番。
對坎兒井以前也多是書上了解的知識,知道這是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而印象最深的就是2008年3月,我第一次真正實地參觀坎兒井,雖然導游只能帶我們參觀了立井(豎井)和暗渠(地下渠道)的一部分。但已使我對古代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毅力之堅強,其構思之巧妙,深為驚嘆。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詩人星漢的詩句“前身原是雪和冰,為潤蒼生千里征,不是趨炎爭地者,出山仍是在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