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變遷四重奏(散文)
一、鬧鐘
“‘喔喔喔’,天明了。老頭起來喂牛了,老太太起來做飯了,小孩子起來搗蛋了?!蔽倚〉臅r候,家里還沒有通電,太陽一落山屋里就暗起來。
勞累了一天的母親打發(fā)我兄妹吃飯后,就點上柴油燈,催著我們躺倒土炕上。她自己一邊坐在炕上紡線,一邊給我們唱這首百聽不厭的民謠。我們心里想象著天明時老爺爺起來喂牛,老奶奶起來做飯,孩子們一起在院子里打打鬧鬧的情景,慢慢進入了夢鄉(xiāng)。
那時人們白天掌握時間靠村里的擴音喇叭,晚上因為沒有鐘表就聽雞叫的聲音判斷早晚。常常在迷迷糊糊中聽父親對母親說:“睡吧,雞叫頭遍了,明天早上還要早起呢?!蹦赣H這才吹滅昏暗的柴油燈躺下。第二天母親什么時候起來的,我并不知道。有時會聽到父親說:“起吧,雞叫三遍了?!备嗟臅r候父親會說:“外面露風(fēng)明(風(fēng)明:有了亮光)了。”我迷迷糊糊地繼續(xù)睡覺,父母就輕輕地起來下地干活。
因為那時全村只有幾頭牛,歸生產(chǎn)隊管,所以早晨起來喂牛的老頭只有兩個,他們晚上負責(zé)看管村上的倉庫,白天除了喂牛,還兼管著喂那幾匹馬和幾頭小毛驢。
老太太起來做飯的現(xiàn)象很普遍。但因為我爺爺奶奶去世早,我家即見不著老頭,也見不著老太太。往往是父母在地里干上一段時間的活再回來,母親做飯,父親到村頭打水,然后心急火燎地吃幾口緊接著下地。只有小孩子起來搗蛋是名副其實的。沒有動畫片,沒有玩具,小孩子家不搗蛋去干什么?
小的在院子里挖土,大的到水缸里舀水,一起和泥巴。泥巴隨著自己的心愿做成各種形狀,放到一邊去曬。也有時直接把泥巴拿起來往地下摔,叫做“來泥拍”,看誰摔得快,摔得面積大。嘻嘻哈哈,笑聲不斷。
后來我們都相繼上了學(xué)。記得我上小學(xué)五年級時,要步行五六里路去外村上學(xué)。因為要上早自習(xí),早上需要早起,然后去喊同村的伙伴起來結(jié)伴一起去。有一天母親睡得迷迷糊糊的看見外面有了亮光,就喊我起來。我把同伴們叫起來跑到校門口,學(xué)校還沒開門。有借著月光去地里澆地的村民看到我們來上學(xué),驚訝地說道:“你們這些孩子,怎么半夜里就來上學(xué)了?你們的大人知道嗎?我從家里出來時才一點半?!痹瓉硪驗榕陆型砹宋覀兊綄W(xué)校遲到,母親迷迷糊糊地也沒聽清雞叫第幾遍,看到外面的月光,還以為快明天了,就把我叫起來了。別人的家長也都在熟睡中,聽我在外面叫門,也沒精力多想,就趕快把他們的孩子也喊起來。
我們有心回家,算來算去打擾父母休息不說,到家也睡不多長時間了。不回家吧,我們站在校門口又冷又困。最后決定到校園東面的操場里跑步唱歌,慢慢挨到天明。
當(dāng)時剛時興土地承包制不久,父母聽說這件事后非常后悔自責(zé)。父親說:“因為即怕叫晚了,又怕叫早了,幾乎每天晚上都不敢安安穩(wěn)穩(wěn)地去睡,居然還做出這種事!等家里有了錢,第一件事就是去買一個鬧鐘。”
秋后家里有了錢,父親真的在第一時間買來了鬧鐘。記得那天我家歡聲笑語,父母感嘆著說,有了這鬧鐘,以后總算能放心地睡覺了。
二、獨輪車
“獨輪駕駛員”這個職業(yè),是給我印象最早的。
有一天我在街上和小伙伴們玩“來房子”游戲。(來房子就是在地上畫個小院子一樣的圖案,然后把一個小瓦片或小磚頭扔在里面,單腿著地往前踢,順利地踢出這個圖案為贏,贏了后最初落下小瓦片或小磚頭的這個方塊,為贏著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的房子。)這時看到一位老人頭戴草帽,背著手從大街上走。坐在馬扎上看我們玩耍的鄰居大爺站起來說:“又去趕集了?坐下歇歇再走?!?br />
那老人回答:“趕集去賣雞蛋,存點錢給老三娶媳婦。不坐了,家里還一大堆活等著呢。”
“別著急,聽說您老三讀書挺好,現(xiàn)在做什么呢?”
“駕駛員?!崩先诵χf。
“厲害啊。在哪里開車?”
“沒正地方,哪里的車都能開。獨輪駕駛員。”
鄰居大爺也笑了:“哈哈,和我那幾個小子一樣。念書念了七八年,混了個獨輪駕駛員。這工作也好,實誠。老百姓的孩子就做老百姓做的事,砸坷垃種地?!?br />
老人笑呵呵地走了,我問鄰居大爺:“大爺,獨輪駕駛員是干什么的?”
這時正好我二叔推著一個小推車從地里回來,大爺指指二叔說:“這不,獨輪駕駛員來了,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畢業(yè)的?!?br />
二叔說:“獨輪駕駛員也不錯,可以運輸東西呢,總比手提肩扛輕松多了吧?都想去城里吃大摸摸,得有那個命啊。”
大爺說:“就是,知足吧。我年輕的時候連窩頭也吃不上,差點沒餓死?!?br />
“嗯。一代比一代強,他們這一輩長起來,獨輪駕駛員就少了。聽說很多地方有了兩個輪的小拉車,人家富裕的地方有買自行車的地方了。”二叔回答。
二叔說的果然沒錯。我初中畢業(yè)后,不但家家都有了兩個輪的牛車,自行車也普遍起來。沒過多久,摩托車和農(nóng)用三輪車也相繼走進了鄉(xiāng)間地頭。村村通公路修好后,小轎車和各種大型農(nóng)用機器在家鄉(xiāng)都早已不新鮮,倒是獨輪車很少見了,成了珍貴的古董。
三、親戚
我小的時候,常聽長輩們說這句話:“遠了不是親戚?!?br />
這句話并不是說親戚遠了感情也隨之疏遠,是因為當(dāng)時家里窮,交流、交通工具不發(fā)達造成的。我鄰居家的姑娘結(jié)婚后和婆家人一起去了東北,因為沒錢買火車票,幾十年的時間里沒回家一趟。她母親去世前天天喊著閨女的名字叨叨:“孩子,你回不來,托個夢回來,娘也能安心地走啊……”周圍的人聽了都陪著流淚,兒子去郵局給閨女發(fā)電報,等到閨女籌集夠火車票回來后,母親早已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閨女跪到母親墳前哭著不起來,說母親生養(yǎng)了她一場,不但沒在母親面前盡過一點孝心,還讓母親死不瞑目,是這輩子永遠彌補不了的罪過。
我的三姑家離我家只有八華里,現(xiàn)在騎電動車二十分鐘也用不了,那時每次去三姑家卻都提前打怵。別說手里拿著東西,坑坑洼洼的土路就是一步步走過去,也會累得氣喘吁吁。因此我去其他姑家五六次,也去不了三姑家一次。姑父來我家時會開玩笑說:“一樣的姑怎么分出近遠來了,把你三姑這個‘北鄉(xiāng)人’劃分出來了?”
因為三姑家在我村子北面,又是四個姑家離得最遠的,所以父母說三姑家從來不喊村子的名字,都習(xí)慣喊“北鄉(xiāng)里”。
我拉著三姑的衣服不說話,三姑接過去說:“別逗孩子了。這么遠的路來回走一趟累個半死,別說孩子,我走娘家也不知一年少走多少回呢?!?br />
三姑說的是實話,家里有個什么事,三姑都是知道最晚的;家里做點好吃的東西,來了親戚,我們幾個小孩子分頭去叫近處的姑們過來相聚,從沒因此去過三姑家。有時實在想三姑了,就硬著頭皮往那里趕,到那里住上幾天才回來。而三姑看我大汗白流地趕到那里,總是心疼得不得了,回來時再步行把我送到快到村口的地方才回去。
后來有了自行車,我去三姑家的次數(shù)并沒增多,除了因為路不好走,還害怕趕上刮風(fēng)下雨。再后來我離開家到外面打工,去三姑家要坐總是公共汽車,公共汽車正好路過三姑的村口,所以反而去三姑家的次數(shù)更多了。
現(xiàn)在包括我兄妹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家鄉(xiāng)人,都離開了那片生養(yǎng)我們的土地各奔東西。但沒人再會因為見不到骨肉親人而擔(dān)心,因為經(jīng)濟條件好了,不再害怕沒錢買車票。一個電話,再遠的距離也能聽到聲音;打開視頻,相隔千山萬水也能看清面容;一張飛機票和火車票會在盡快的時間里讓親人們聚在一起。
“遠了不是親戚”,長輩們再不說這句話了,換上了這句:“現(xiàn)在閨女兒子一樣,路遠路近一樣。打開手機看到人,坐到車上看天下。好好在外面工作,悶了就視頻聊天,再不然回家看看。你們要沒時間,網(wǎng)上訂個機票、車票的,我們這身子骨結(jié)實著呢,帶著手機隨時聯(lián)系,保準(zhǔn)能順利地到你們身邊?!?br />
四、飯菜
五十年代的人談吃飯:“我們小的時候,榆葉、榆錢是好東西,紅薯面是好糧食;馬齒莧、婆婆丁是好菜。我們那代人永遠忘不了的家常飯,是榆樹的嫩皮和紅薯面摻在一起做成的糕。紅薯面好吃但發(fā)散,榆樹皮粘性大,就到樹上刮榆樹的嫩皮搗碎放里面。那滋味,哎呀!就別提了——苦溜溜地難以下咽。沒辦法,為了活命只好硬硬地往下吞?!?br />
六十年代的人談吃飯:“現(xiàn)在最怕的就是下飯店。一大桌子的菜吃不一半,爬起來擦擦嘴走了,浪費了糧食心疼啊。我們小時候別說現(xiàn)在浪費掉的豬肉饅頭,窩窩頭吃飽了就燒到高香了?!?br />
九十年代的孩子看見飯就咧嘴:“怎么又是雞鴨肉的,膩了,不吃!烤腸、方便面、漢堡,就是想吃垃圾食品!”
現(xiàn)在的人們坐到飯桌前念叨:“該減肥了,吃點清口的——對,還要綠色環(huán)保。這樣吧,星期天去郊外挖野菜吃?!?br />
(原創(chuàng)首發(fā))
你身體還好嗎?我最近幾年很忙碌的,忙碌得都是耗醫(yī)院,練得連藥味聞起來也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