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庚子春:訪小古堂(散文)
一
初識小古堂,是2016年,彼時因在學而優(yōu)書店就職的緣故,對廣州實體書店群乃至整個實體書店業(yè)都關注了一二。若說學而優(yōu)是廣州最大的實體書店,那么小古堂只需加個舊字——廣州最大的實體舊書店。21世紀初,小古堂以網上書店起業(yè),數(shù)年后增設實體書店,自此以實體網絡并行運營至今。
從前去小古堂,蓋因慕名而往,或因淘書、避難而去——我始終認為:書店,是心靈的避難所。在學而優(yōu)工作時,飽受書山重壓折磨,是不曾有余力去小古堂看看的,然此番再度去訪,確因了小古堂網上書店的緣故。
南國的春日里雨水淅瀝,于孔夫子舊書網搜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類書籍以消磨度日,見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的《古琴曲集》可購,從前在大佛寺古琴班上課時,老師曾發(fā)過該曲集里《鳳求凰》與《高山》的曲譜,是一本十分重要且難尋的琴譜。見售價合理,再看店名竟是小古堂,忙與店家詢問可有實物。因上架日期是前一日,摸不準何時便沒了,按捺不住迫切的心情,晚間就連忙趕了過去。
上一次去小古堂之日已恍如隔世,是以不知其擴張裝修翻新過,繞過了一大圈路才順利抵達。直見到《古琴曲集》后才安心打量起這屋子里的萬千架上書來,原先頗為擁擠的書架兩側現(xiàn)已十分整齊,想來是因擴張面積有原先的一倍之多,空間綽綽有余。眼前數(shù)十米長的臨街玻璃墻讓視線極為開闊,墻壁上、書架上也悄然添了許多書畫作品,濃淡相宜的水墨色,不喧囂,不奪目,仔細瞧來真是雅致得緊。
隨手翻開一本《初刻拍案驚奇》,泛黃的舊書頁里墨香氤氳,是久違到近乎忘卻了的感動。與之媲美的還有那一本本二十世紀出版的書籍封面,多以淡色圖紋做底,右側書法題名,古樸淡雅,令人一見傾心。素日里于電子屏幕上流連圖片已然很觸動了,而此番親眼所睹,親手所觸,總叫人不經意就眼眶濕潤。
時間流淌得抓不著痕跡,直到店家提醒我要打烊了,才粗粗瀏覽完一半原先的區(qū)域,而另一側新擴張?zhí)幰殃P燈。只得趁結賬之際,借了路燈亮光匆匆打量幾眼,靠墻的書架與窗相對而立,一眼便可達盡頭。于昏暗室內遠觀窗外榕樹掩映下的車輛與行人悠然來往,我只是遺憾又惋惜地想著:若逢晴朗的午后,無論春夏或秋冬,這里都是絕佳的一隅啊。
只是,我還能來幾次呢。
欣然懷抱八本舊書,如獲至寶,用店家給的塑料袋裹著,至下樓后,才發(fā)現(xiàn)空中飄起了細雨。沿著中大校園的紅磚墻,獨行于夜色里,我把這個愉快的消息傳給遠方的長安君。
二
午間常在學而優(yōu)書店溜達,偶然一日與一平提及小古堂,當下就約定了一起去小古堂。
除丁酉年元夕招待遠道而來的柳老師外,是不曾與人一同去過小古堂的。
因著這份約定,我原本跳動不安的心忽然就踏實了下來。
沿著西門,至南門,又至東門,過紅綠燈,準確無誤,一路十分順利。
比之獨自看書,與友人同行是一種別樣的愉悅。各自看書,有合適書籍時,輕聲討論一二,很意外一平懂得我感興趣的范圍,這使我有些動容有有一種知音難覓的隱隱難過。
當年我與一平同期入職學而優(yōu)書店,后因生計所迫離開了,兩年后再度回來,如今又不得不離開。
一平卻是一直都在的,曾去過289藝術園的分店,如今又打理網店,還時常支援店務。是以,當看到某些熟悉書,我們也會互相提及它在學而優(yōu)的故事。
看似平常的書店,承載了店員、書籍、讀者間千絲萬縷的故事與情誼。
這情誼也不盡然都是美滿的,比如《汴梁瑣記》與《紅樓夢人物論》,我們都想買,但店里各僅一本。起初是一平將《紅樓夢人物論》讓與了我,說是自己不記得原著了,需先去重讀原著。而《汴梁瑣記》歸了一平,我倒也未翻全內容,只是近來頗為愛好地方志一類的小品文集。若是太過于專業(yè)的,反而因學識所限讀起來吃力又費時,精神滿足則無從談起了。譬如《揚州地方文獻叢刊》共十冊,我雖極為喜歡,卻也僅《揚州名園記》稍微可讀懂而已。另有《揚州畫舫錄》也是早就心儀的揚州方志了。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焉知何年何月才得以覽盡所欲讀之書呢。
好在是趁興而往,盡興而歸。
小古堂不是廣州唯一的舊書店,但是最大的文史哲藝術舊書店。
舊書與二手書是有區(qū)別的,舊書也可以說是已絕版的古籍與圖書,但二手書更多指向于非首次交易的仍在版書籍。舉例三月前出版的書,即使倒賣過數(shù)次,也只能算二手書而非舊書。一點個見,望海涵。
正因為小古堂(與學而優(yōu))的可貴,我便無法痛快地期待離開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