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飄著粽香的《楚辭》(賞析) ——編著《畫里畫外話楚辭》的一點感悟
戶戶門上掛艾葉,家家庭院飄粽香。
端午節(jié)到了,在今天,我想結合編著《畫里畫外話楚辭》一書的過程及感悟,談談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再認識,以表緬懷?!懂嬂锂嬐庠挸o》是我撰寫的國學釋讀系列叢書之一,2015年由河北出版?zhèn)髅郊瘓F、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書出版后,被38家網店、100家實體書店聯合發(fā)售,三次印刷,發(fā)行量很大。后來,此書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聯合評為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百部書之一,分別在2015年,2016年列入全國中小學圖書館配備書目(網上有很多相關報道)。三次獲國家級獎項。
下面,就“楚辭”部分篇章談談創(chuàng)作感悟。
話題從一首兒歌說起。大家會不會經常憶起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兒時還是很盼望過端午節(jié)的。因為這一天,可以吃粽子,掛艾草、編草人、編螞蚱墩兒。后來才慢慢知道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后來上中學、大學,閱讀面逐漸寬泛,屈原的為人及他的《楚辭》作品深深感染了我。從2006年起,我開始閱讀研究不同版本的《楚辭》,重點閱讀了王逸《楚辭章句》、洪興祖《楚辭補注》、林家驪《楚辭》,共計八部相關著作??偸潜局ゴ秩【?,去偽存真的原則去理解消化。
除了領悟《楚辭》作品的精華之處外,閱讀讓我學會了鑒別,明白“寫書”一事非同小可,好的作品能讓人終生受益,粗制濫造之作勞人傷財。有些讀本精裝其外,卻敗絮其中——其危言聳聽,嘩眾取寵之言比比皆是,錯抄錯引者有之;生搬硬造者有之;隔斷章節(jié),點錯句讀者有之。這是著述之大忌,應引以為戒。
后來,我在撰寫《畫里畫外話楚辭》時候,就注意了這些,我知道編纂者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字斟句酌,一絲不茍,要反復???,哪怕一個字、一個標點也力求盡善盡美,無愧于讀者。
在研讀屈原作品的過程中,我被他的為人處世精神所感動。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任三閭大夫和左徒要職期間,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因而受到對立者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他懷抱重石,毅然跳進汨羅江,時年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沉江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他的遺體,參加打撈的還有他的妹妹,但最終還是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fā)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jié)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據說,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后來變成了幺姑鳥——在屈原故里秭歸,有一種形似八哥的小鳥,殷紅的小嘴,絢爛的羽毛,綺麗的尾巴。這小鳥兒的嘴巴很甜,每逢夏歷四月底,它們便成群結隊地飛到長江北岸的屈原沱,連聲叫喚:“我哥回喲!我哥回喲!”這告訴人們,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jié)就要來了。秭歸人賦予這種小鳥強烈的感情色彩和特殊的人格力量,說這種小島是屈原的妹妹屈幺姑的精靈變化的,因名“幺姑鳥”,又名“我哥回”,可見當地人對屈原思念至極。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人將目光轉向了“圣誕節(jié)”“愚人節(jié)”。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jié)日的歡聲笑語中時“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jié)為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聽到這種消息,我們即驚訝又尷尬,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呀!每過一次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果,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成為他國的文化遺產,我們將有何臉面面對列祖列宗和后世子孫?
?實際上,我們在了解屈子愛國精神的同時,有時忽略了他的作品。通過讀屈原的作品,我感覺文如其人,其作品實乃其生活狀況的真實記錄,他傾心于祖國興衰、關心于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他反對強權,剛直不阿的精神特質無不體現在其作品中。所以,我們在學習屈子精神的同時,不能忽略他的作品,而沉浸在楚辭作品熠熠生輝文采中的時候更不能忽略他的人品。
可以說,沒有屈原就沒有“楚辭”——這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屈原所創(chuàng)的這種浪漫主義詩體,是他真正融入生命精髓的不朽之作。
誠然,任何一個作家的成功離不開他那個時代的生活。通覽屈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大都是他大半生生活經歷的詳實總結、是楚國社會現實的藝術反映,他完全是把自己的衷心撕碎了讓別人看。
從屈原的作品中,我們能夠讀出他高潔的人格、追求美政的崇高理想、堅持不懈的執(zhí)著精神、熾熱的愛憎情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其寫作手法往往積極服務于思想內容的表達。如比興手法成了他藝術構思的有機組成部分,成了他塑造藝術形象的血肉。以后的中國詩歌中“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諷喻”等藝術手法,可以說是屈原這種比興手法的延傳和光大。
在撰寫《畫里畫外話楚辭》一書時,我是帶著深厚的情感來賞析《離騷》的。
佳作不厭百遍讀,細研精思情志生。?帶著這種情感研讀《楚辭》諸章,乃至后來撰寫《畫里畫外話楚辭》等相關拙作,感慨頗多。
幾年的時間,從研讀到付梓,情緒波動是很大的,時而長吁短嘆,時而拍案揚眉,陪著屈原之魂游蕩于南國楚地。
我在博客上寫出,讀三年、悟三年,悲悲切切寫三年。雖是一種夸張,但也道出讀《楚辭》的諸多感喟。
后來,我捧著呱呱墜地的墨香書兒——《話里話外畫楚辭》,似乎看到了一尊完整的屈子雕像赫然聳立在扉頁之上,一個長髯飄忽的老者清晰地凸顯在眼前——在楚國茫茫的田野,一個性格偏于軟弱而又意志格外剛強的矛盾人,把自我平撫、自我怨訴,自我申辯、自我強調,自我叮嚀、自我立志,凝鑄在最悲、最忿、最美的字里行間,通過箏瑟弦音傳唱給世人——鏗鏘言辭,直言不諱,是那么酣暢淋漓,如此浪漫多情,余音繞梁。這,又有哪個詩詞大家能做的到的?
?三百七十五句的《離騷》抒情長詩,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早最長最動人的旋律,是楚風辭韻中,帶著芬芳蕊香的碩大奇葩,常開不敗,以她特有的芳姿,妝點和靚麗著國學經典圣壇。讀來,背來,我們常常為之陶醉,為之忘情,為之傾倒。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意即:我長聲嘆息而淚流滿面啊,感懷人生之路維艱。我僅以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未想到晨諫至晚即被貶。貶黜是因我用香蕙作佩帶啊,加吾之罪是因我喜愛花香。這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縱然九死一生也毫不懊悔。
若全新釋讀辭中屈子的形象,非以瑯瑯上口的句子難以表情達意。?所以,在描寫屈原的過程中,我愿意通過詩情,在想象中去完美他的形象。
屈原,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快樂:也有“蘭草水邊且駐馬”,也有“椒木山頭任馳騁”,此語此情,一種稚童玩心躍然紙上。很像是在嬉戲,這種嬉戲是游戲人生般的嬉戲。生死攸關的時刻,還依然心緒徜徉,信馬由韁。
他在辭中寫出了精心整理衣飾的句子,其大意是:????
菱葉剪裁成上衣,荷花織就為下裳。(上綠下粉)
岌岌余冠心氣傲,佩絳飄然似個長。(高冠飄帶)
可以此讓今人了解屈原具有哪種精神特質。我們可以揣測每個時代、每個文人用全副身心去重新構建的一種情感體系,去感悟那總也不能達到理想境界的深邃。一個作家就是一個王國,有其自身的思想體系在。
屈原那一顆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擁有浪漫不羈的心性,上下求索、絕不妥協(xié)的精神,以及上天入水、神游太虛、與鬼神共舞的膽魄,在戰(zhàn)國群雄逐鹿的年代,尤顯得彌足珍貴。
在漫漫的中國文壇史上,曾有一些人攻擊詩人屈原佩帶蕙草,還指責他偏愛采集蘭草,知花香而不懂人脈。這種攻擊和指責,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固有的世俗是難以容忍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這種唯美情結,無論表現在現實中的哪個方面,都往往是脆弱的,易受攻擊的,不能夠持久的。
然而,一個人的本性既定,追求有加,其初衷也就不容易改變。所以,詩人屈原倒是非常清楚這種不能改變,故高歌“雖九死其猶未悔”。
一方面是不能改變,仍然擁有著自己的蘭草和荷香,另一方面也仍有“怨”在其中?!峨x騷》中“怨”字之況味,讓人品咂不盡。“怨”一個人,這個人常常出現在夢中,身影高大俊美,矗立天地間,揮之不去,他的聲音經常在耳畔縈繞不絕,想來必是這個人決定了詩人屈原的命運。
如果人世間有一個人可以讓詩人屈原一生追隨不舍,那么這個人一定是一個十分了得的人。盡管對方的氣質、心志與自己完全不同,盡管這個人很容易就被另一些東西所包圍。除此而外,這個人眼前還有一種權力造成的霧障,所以很難體察他人的心情——這個人就是君王,所以,屈原還是很愛他的君王的,雖然他的君王驅逐了他。
賞讀《離騷》,還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忌妒詩人風姿的竟有一些女人——是她們在指責他的“妖艷好淫”。于是,在《離騷》的世界里,女人、高大的人、詩人這三者之間構成了一種奇特的關系。這里即便是一種比喻,也讓人遐想連連。詩人是一個男人,卻妖艷,有一雙美目,身上落滿了鮮花。這個詩人還失去了一個朝夕相伴者,一個被稱為“美人”的君王。
與其說詩人內心剛強,還不如說他心存遺憾和執(zhí)拗。他感嘆生不逢時,但他又因執(zhí)拗而強大,因強大而生出不盡的怨訴。這種怨訴,只有死亡才能讓其終止。這里,詩人讓自己無拘無束地在詩歌的王國里稍稍脫離了現實中君臣的游戲規(guī)則,從渺小之中脫穎而出,熔鑄一個偉岸的身軀。
在楚國茫茫的田野下,一個性格偏于軟弱而又意志格外剛強的人,一個內心充滿無窮矛盾的人,他安慰或平撫自己的方法或許很多。他不僅有怨訴,還有自我申辯;有一再的自我強調、自我叮嚀、自我立志的方法;他總是直言不諱地訴說自己的憂愁煩悶和失意不安,指出自己的孤獨和貧困。
于是,《離騷》中選用了“窮困”這兩個字。這是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物在談自己的窮困。通常窮困與潦倒是連在一起,特別是當代人常常認為窮困比潦倒更為可怕。害怕貧困,改變貧困成為當今時代的發(fā)展主題和要務。但遙想當年的詩人屈原義無反顧的發(fā)出過如此鏗鏘的言辭:即使馬上死去,也不做媚俗之事。
他自比鷙鳥,嘲笑燕雀,而且自以為繼承了一種傳統(tǒng),即“自前世而固然”。他認為方與圓“何之能周”,故此絕不愿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外圓內方”。這時候的頑強,激烈的言辭,是我們似曾相識的一種面紅耳赤的抗爭、爭辯和堅持。
放眼天下,世俗的濁水不會淹沒詩人,他能獨享清流,俯仰自如。詩人委屈身心,壓抑情感,“屈心而抑志兮”。然而,火熱燃燒著的情感是如何能遏止啊,未曾遏止,也從來沒有遏止。顯然,他寧愿讓生命燃燒,寧愿縱身躍進這水中,以這內心滾燙之身讓那濁水為之沸騰。流轉不息的世俗之水,裹挾著千載難逢的人物;裹挾著正直,抱負,明德,修身;裹挾著豐富與神秘;裹挾著一個偉大精靈的全部,浩蕩幾千年,經久不息!
詩人?。∧銥槭裁春鋈换仡^?觀四方又是為什么呢?
忘情妝扮,繽紛華麗,身上香草花飾,清氣濃郁。詩人“余獨好脩以為?!?。然后,忽然又有了蒼涼不安的心情和無法言說的悲懣。那種忽冷忽熱的情緒一直在苦苦折磨著詩人焦灼的內心,撕扯著他那迸發(fā)無窮激情的魂靈。他有著強大的自戀,有著對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惋惜;他連嘆息都散發(fā)著芬芳;他集一切美妙、孤傲、鐘情、哀怨于一身;他有著不可思議的清澈,比“美人”更“美人”,比豪放更豪放,比堅強更堅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這種習性直到粉身粹骨也不會改變,而且并不懼怕受到懲戒。從此,美人屈子、香草屈子、剛烈屈子等等詞語在世人的腦海閃現,一種聲音穿透千年的歷史時間隧道,凝為千古絕唱,化為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