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心中的“桃花源”(散文)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边@段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精美之處,也是借漁人之口描述的一個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反映了當(dāng)時廣大的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dāng)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這篇文章在初中時就學(xué)過,早已爛熟于心。隨著年齡增長,心中便有了一個“桃花源”的世界,同時也在尋找這樣一個世界。
唐代山水詩人王維《桃源尋》有云:“當(dāng)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睌?shù)十年過去,我也在尋找這所“仙源”之地??扇缃瘢赖雷兞?,社會變了,人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追求美,尋找美,也成了當(dāng)今快節(jié)奏下生活的人們一種美好的愿望。這正如李白的《山中問答》所言:“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蔽艺嫦雽ふ疫@樣一處“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美好佳境,難道這就是我心中要尋找的“桃花源”么?
今年初夏,隨著一陣不勝嬌羞的涼風(fēng)的吹拂,給我送來了“五·一”小長假。在忙忙碌碌的奔波中,我和家人也想為久日壓抑的心靈放個假??赡膬翰攀亲蠲雷詈猛嬗肿钍r的好去處?我思來想去,決定攜家人一道去尋找我心中的“桃花源”,去感受一個不一樣的初夏季節(jié)。
早就聽說湖南常德有個桃花源,離長沙并不遠,但是不是我心中要尋找的桃花源,不得而知,是不是如陶淵明筆下所描寫的那個桃花源,也不知道。心中有芬芳,只為尋芳去。
在省城就是方便,想去哪兒旅游,網(wǎng)上報個名,第二天就可出發(fā)。一日游,兩日游,天天發(fā)車。
桃花源景區(qū)位于湖南西北部洞庭湖畔常德市桃源縣境內(nèi),從長沙出發(fā)只需四個小時車程。那天很熱,我們乘坐的大巴早晨八點不到就啟程出發(fā),由于途中車輛較多,加之一路堵車,等我們趕到桃花源景區(qū)時,已是下午兩點多鐘,途中勞頓自不必說。
因為是午后,正值太陽當(dāng)空高照,氣溫上升至33度,熱得人渾身直冒汗。
我們下榻的賓館叫“三春客舍”,位于桃花源景區(qū)中心點,背靠洞天福地的桃源山,風(fēng)光秀麗,景色宜人。賓館的正對面,就是詩意桃花的桃花山,在桃源和桃花兩山之間,夾著一條一日四時的五柳湖,置于青山古樹老街的環(huán)抱中,顯得異常清秀嫵媚。站在二樓樓道向遠眺望,有一種“暖風(fēng)不解留花住,片片著人無數(shù)。樓上望春歸去,芳草迷歸路”的感覺。
匆匆洗去旅途的疲勞,隨同導(dǎo)游乘坐電瓶車登上了桃源山,只見樹蔭遮日,一路風(fēng)光無限。桃源山又名黃聞山,位于沅江南岸,是桃花源的源頭,自東晉起便是沅澧流域道教文化中心。山中有水府閣、桃川萬壽宮、桃川書院三大建筑群落。
電瓶車在位于狀元橋景點旁的一塊坪地停了下來,徒步上山進入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觀景臺。沿臺階拾級而上,抬頭便見瀟湘第一閣的水府閣。水府閣亦名黃聞閣,相傳為黃洞源黃道真二人聞道處,為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古典建筑,高36.3米,為重檐歇山式的四層樓閣,高踞于黃聞山頂,懸崖如削,壁立千仞。杰閣寶頂耀金,琉璃呈丹,鴟吻低空,與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隔江對峙。
順著水府閣朝前步行百米,便是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觀景臺。因為日光朗照,俯瞰沅江水流波光粼粼,像是無數(shù)魚兒漂浮在水面,唼喋嬉戲,刺得人兩眼無法睜開。逆光下的風(fēng)景顯得影影綽綽,但依舊給人一種“江天空闊,氣勢雄渾”的感覺。在旁的導(dǎo)游說,要是等日落觀景,真是應(yīng)了“漁村夕照”的妙境所在,山水人文融為一體,山更碧,水更幽,景色更美。無奈烈日當(dāng)空,等待“夕照”空留遺憾,只能作罷。
下山之后,電瓶車直接將我們送到另一個景點桃花山。桃花山與桃源山遙遙相對,兩山之間相隔的距離就是一條五柳湖。在一塊書寫著“桃花源”的牌坊前,導(dǎo)游提示我們先去桃花山看,再回到五柳湖旁觀風(fēng)景,一日四時的景觀是最佳觀景時間,可以看湖中倒影,山水一色,妙不可言。
這時太陽已慢慢偏西。為了趕在太陽落山前觀看五柳湖“一日四時”美景,一家人穿過“桃花源”牌坊,頓覺視野開闊,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片綠瑩瑩的草坪,草坪上到處可見高矮不等參差不齊的桃樹,樹上的桃花早已謝落,只見一個個小桃掛滿了樹枝,雖沒有艷色三月的桃花,但亦給人一種“忽逢桃花林……中無雜數(shù),芳草鮮美”之美感。
走過那片美麗的桃樹林,遠遠地看到一座小石橋,石橋上刻有三個字“窮林橋”,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復(fù)前行,欲窮其林”之意。橋下可聞潺潺流水聲,橋畔可見桃樹林環(huán)繞。據(jù)傳說,當(dāng)年武陵漁夫沿溪而行,就是置身于這片桃花林,感到一片驚訝。歷經(jīng)滄海桑田,如今已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br />
沿小橋再往前行,只見一座精美的古老建筑物矗立在眼前,這就是桃花源景區(qū)著名的菊圃。菊圃建于明萬歷年間,原為淵明祠(現(xiàn)移于菊圃院內(nèi)),因陶淵明愛菊,遂改名菊圃。菊圃門前左右柱上有副對聯(lián):卻怪武陵漁自洞ロ歸來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尋彭澤宰問田園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意思是說當(dāng)年武陵漁人,從世外桃源出來以后,把人間仙境透露出去,引來了古往今來的游人,想找陶淵明先生問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變。
走進菊圃大門,兩旁各有一條長廊,上有民國和當(dāng)代書法家撰寫的對聯(lián)。再仔細觀賞菊圃的建筑,只見菊圃四周環(huán)以垣墻,數(shù)處開窗,分前后兩進,前進人門為魚池,池旁繞以回廊。兩旁隨地形高下,雕欄硫欞,修竹垂影,蘭桂飄香。池上石橋縱跨,獅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為花圃。拾級而上,正中是一塊陶淵明東籬采菊石刻,后鐫《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石刻碑后是一棟古樸典雅、雕梁畫棟、耀碧流丹的建筑,這就是淵明祠。
淵明祠正門廊柱上,掛著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聯(lián):心愛菊睥睨榮華難為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性嗜酒不汲富貴甘愿南山種豆歸來五柳先生。寫出了陶淵明心愛菊花,厭惡榮華,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他特別喜歡喝酒,從不追求富貴,心甘情愿歸隱田園,種豆南山,好個五柳先生啊。淵明祠正中,供有漢白玉雕刻的陶淵明像,右邊是他自傳體銘文《五柳先生傳》。淵明祠內(nèi)有30多幅畫,以歷代名家所寫陶淵明為依據(jù),介紹陶淵明這個偉大詩人61個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為官,五次歸隱田園,不為五斗米折腰,41歲辭去彭澤縣令后,樂道清貧,安居田園,終老一生。
走出菊圃大門,再翹首回望,正見夕陽的余暉將整個青山環(huán)繞下的古老建筑投上了一抹橘黃色,令人對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縣令陡生敬慕之情。
為了在日落之前觀賞五柳湖一日四時的美好風(fēng)光,我們一家匆匆趕到湖邊。只見夕陽靜臥在山頭久久不忍離去,像是在等待我這個遠道來的客人。靜止的湖水無一絲風(fēng)起,楊柳依依,古橋悠悠,青山隱隱,所有景致都映照在平靜的湖面。多彩的云霞斑斕絢麗,紅彤彤的映入水中,形成上下兩重天,給美麗的五柳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秀色,令人流連忘返。
沿著五柳湖旁一條名為“秦街”的寬敞石板路行至一座古橋邊,發(fā)現(xiàn)兩間茅草屋,走近一看,這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劉禹錫而建,命名“陋室”。茅屋前臨五柳湖,后倚桃花山,盡顯《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妙境。劉禹錫被貶后是否來過桃花源無從考究,但此山此水此情此景,足以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
悠悠地徜徉在長長的“秦街”,感受著桃花源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我邊走邊想,這里是我心中要尋找的“桃花源”么?想象著陶淵明筆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田園風(fēng)光,心里充滿了對這種“世外桃源”生活的渴望。人的一生波浪起伏,漂浮不定,能尋找到這樣一處“美好家園”,讓心安然地靜下來,歸隱山林,修身養(yǎng)性,像陶淵明一樣,不問世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是何等的瀟灑,又是何等的令人向往,這樣的生活,不也是一種美好的精神寄托么?這不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么?
然而,塵世中人誰又能逃避得了現(xiàn)實?誰又能把自己置身于事外?還是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吧,從滾滾紅塵中尋找一處屬于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不也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么?這個世間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外云卷云舒,看透了塵世紛擾,一切便可心如止水,若能于閑暇之余常在青山秀水中走走,豈不是覺得妙不可言?
我們早已習(xí)慣了塵世的生活,也聽慣了城市的喧囂聲,來到這山清水秀、恬然幽靜的世界,同樣會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心靜,一切皆靜;心存美好,一切皆美好。我們所看到的雖是一花一木,一景一物,但思考的卻是我們走過的人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方一凈土,一念一清凈。眼前的景致忽地激起我無限遐想,勾起我悠悠情思。盡管是“桃花流水窅然去”,春天隨季節(jié)而悄悄溜走,可眼下這片“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盛世美景,依然令人心馳神往,成為我夢牽魂繞永遠都走不出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