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話語權也是一種民生權益(隨筆)
前兩天,某QQ群因為話語權的問題,引發(fā)了一場多人參與的大討論,討論者分作正反兩方:正方認為,話語權屬于政治,他們只關心民生,不關心政治。反方則認為,話語權也屬于民生權益之一,應當予以保障和維護,辯論雙方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而且各執(zhí)一詞。
關于話語權究竟屬于政治范疇還是民生范疇的問題,我記得新聞界早已開展過這方面的討論,但卻只是從新聞角度展開的討論,沒有上升到民生權益問題的高度。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面貌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狀況,思想觀念,經濟收入等都不同于以前,農民的話語權也就不能用以前陳舊的觀念一概而論了。
也有學者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個是老百姓的“口頭輿論場”,一個是新聞媒體的“輿論場”。老百姓從自身的感受出發(fā),每時每刻都會關注一些共同的領域、共同的問題,在口口相授之中形成民間的口頭輿論場,那些相對集中的社會話題,就成為一段時間的熱點問題和熱點話題。
民眾的輿論之所以停留在“口頭傳播”的低級階段,就是因為這個輿論場的存在長期不受重視。兩個輿論場的存在,必然從客觀上要求各自都占有一定的媒介時間或空間,使自己的觀點得以表達。而在傳統(tǒng)的傳播機制里,公眾處于被啟蒙者的位置。這一被動的位置使公眾習慣于去傾聽、去接受,缺少了自我的思考、自我的話語。公眾話語在媒體的缺失造成了公眾在社會事務中參與意識的“惰性狀態(tài)”,人們或懶于參與社會事務,或由于話語權的缺失而不得不放棄對公共事務的參與。
大眾傳媒中民眾話語權的缺位正是民生新聞大量出現(xiàn)的潛在語境。抖音等自媒體的出現(xiàn),使民生新聞實現(xiàn)了從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的全新轉變,將話語權交給廣大民眾,這樣,接受者不再是普通民眾,政府部門也開始處于接受者的位置,民眾也開始從接受者步入了傳播者的行列。啟蒙與教育成為民眾與政府之間相互的任務。而媒體的職責則由教化轉為矛盾調和,為民眾與政府的對話搭建橋梁、建立途徑。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較早地從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角度研究了話語及話語權的問題。他認為,通常情況下,話語權一般掌握在媒體控制者及擁有經濟權的人手里。媒介話語權是指媒介在對受眾產生效果的潛在的現(xiàn)實影響力;而農民的媒介話語權則是指農民通過媒介發(fā)表自己對事物的意見,滿足自己生活需求的一種權力。學者蔡敏認為,話語權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或者某些階層將某些規(guī)則和意義傳播于社會中,以此來確定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
然而,多數(shù)地方卻在極力控制或封殺民眾話語權,他們害怕民眾所表述的話語有可能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會使他們顏面盡失。他們只希望民眾聽話,卻不希望民眾說話。
作家張賢亮對于“和諧社會”賦予了這樣的解釋:“禾”“口”為“和”,“禾”為糧食,人人都有飯吃即為“和”;“言”“皆”為“諧”,人人都能說話即為“諧”,“和諧社會”據(jù)此便可理解為衣食豐足,言論暢達的社會境界。
民生工程如何更加貼近百姓,將好事辦到百姓心坎里?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前幾年出臺過一個規(guī)定,關系百姓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廣的重大民生決策事項,從決策動議開始便征詢民意,問計于民,并邀請百姓代表、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將意見歸類分項,分別提交縣政府和縣委討論研究通過,形成決策。百姓有了“話語權”,確保了行政決策更加民主、科學,制定出的決策得到群眾擁護,更易施行。民生工程由單純的行政考核向百姓參與評判轉變,該縣邀請百姓代表對民生工程項目完成情況進行督查,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確保廣大老百姓關注的民生工程“看得見、摸得著”,不走樣、不縮水。
應該可以說,江西寧都縣在保障民眾話語權益方面為我們作出了一個好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