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醒】復興伏羲文化,探討文明起源(隨筆) ——易學三圣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易學源于《易經(jīng)》之學。歷代對《易經(jīng)》的解說、研究和闡發(fā)構成了“易學”。上古漁獵時代,始形成易卦符號系統(tǒng),農耕社會形成易卦文字。易學如果從春秋時期算起,已歷兩千余年,是探求宇宙萬物變易規(guī)律的“大道之源”。
易學的主要奠基人為伏羲、舜帝、周文王、老子與孔子。由伏羲氏畫卦到老子出關,易學前后相因,遞變發(fā)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fā)生分化。先秦易學發(fā)展到老子孔子時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術家易三支。其后秦始皇焚書,易以卜筮之書獨存。以《易經(jīng)》為核心拓展,逐漸分成易理易學、象數(shù)易學、數(shù)理易學、納音易學等類。易理易學:變易、簡易、不易;陰陽消長、互補轉化,多樣變化之中守常制恒。象數(shù)易學是易理的符號化,由--陰爻,-陽爻按天、地、人的關系組成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進而出現(xiàn)重卦,即64卦。數(shù)理易學類似于數(shù)學。六十花甲納音與易理易學和象數(shù)易學的結合而產生的納音易學,對實用易學、中醫(yī)運氣學有一定參考價值。
約成書于西周時期的《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檢索吉兇的筮占之書。相傳《周易》有“人更三圣,事歷三古”的歷史,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易學成為經(jīng)學家研究社會運行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宇宙人生觀。
何謂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也。何謂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也?!稘h書·藝文志》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br />
人從何處來?人應該如何生存?人往何處去?這三大問題,可以說至今人類還沒有得到解決。然而,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對此有合理的解釋。《周易.正義》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這一段話道出了人類所關心的三大問題——
第一個大問題:“人從何處來?”此為易學首圣伏羲氏所提出者,他解決此一問題之道,在他所創(chuàng)制的八卦之象中。
第二個大問題:“人應該如何生存?”此為演易之圣周文王所提出者,他解決此一問題之道,在他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辭中。
第三個大問題:“人應該如何生存?”此為贊易之圣孔子所提出者,他解決此一問題之道,在易傳(十翼)之文中。
第一個大問題:人從何處來?伏羲氏畫成八卦,解決了“人從何處來”的疑問。
伏羲氏畫八卦,闡述了“人從何處來”?!断缔o》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钡谑徽拢骸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這是說,“道”可以產生出陰和陽來。第二章:“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是說,由陽和陰自己配合和相互轉化,就進一步產生出天(干)、地(坤)、水(坎)、火(離)、雷(震)、山(艮)、風(巽)、澤(兌)八種物體來;從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兇禍福,也都相伴隨而發(fā)生,乃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無不具備。
人類來自何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三,可以看作是由陰陽爻排列組合而形成的八卦。八卦與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象征著“三生萬物”。太極八卦濃縮了宇宙生成論。
依據(jù)八卦推知,人與萬物共同來自陽、陰二性的相交變化,而陰陽相交變化又來自太極本然具有之性,則稱名為“道”。由太極到八卦,無非一“道”之流行,人類不過是“道”之流行中的一分子。人類與天地萬物同變化、共生滅。由此可以推知何以歷史上傳說伏羲氏畫八卦的理由了。其實八卦是在說明人與萬物的來源,由太極到八卦已解答了人類與萬物從何處來的問題,所以伏羲氏畫卦至八卦而止。
古人運用八卦占筮吉兇,消除厄難。后來用八卦象征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種自然現(xiàn)象,其中又以天、地為產生世界萬物的根本,其它六種是天地派生的(以天地為父母,其余為“六子”),說明世界生成的根源,以剛柔兩爻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轉化,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個大問題:“人應該如何生存?”周文王的六十四卦為“人應該如何生存?”提出了解決之道。
《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是經(jīng)文,稱為《易經(jīng)》,后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加以發(fā)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F(xiàn)存的《周易》十卷,包括《易經(jīng)》和《易傳》兩個部分。易卦產生于何時?易傳為何人所作?至今眾說紛紜?!妒酚洝ぶ鼙炯o》說:西伯被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據(jù)司馬遷《史記》所說,文王益卦是一種較早的記載。
八卦的主題是在說明人及萬物的來源,而六十四卦的主題則是提供人類“如何生存”之途。六十四卦從兩方面來教化百姓。一方面在認識事物上告訴你:人因時因位、尚中尚應之道,故后有《中庸》大論;另一方面在人生行為上警示:人或吉、或兇、或悔、或吝?!吨芤住逢U述人的“如何生存”之道,可以看出周文王用心之深、用心之苦矣。
有人認為講陰陽八卦學說的《周易》是一部迷信的書。早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客觀情況和規(guī)律性缺乏認識,因而產生迷信。當時人們是根據(jù)神靈的啟示來判斷吉兇的,而傳達神靈啟示的手段是占卜。后來,占卜逐漸成為一門專業(yè),從事這門專業(yè)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卜人把他們積累的經(jīng)驗編輯成書,以便翻檢和傳授。在夏朝時已有《連山》,在商朝時已有《歸藏》,在周朝時已有《周易》。從這方面來說。《周易》是屬于求神問卜的書籍。
但是,在《周易》這部書中,包含有當時自然科學上的天文歷算的成就,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復雜現(xiàn)象,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學。其內容涉及到天文歷算、地理生物、倫理道德、哲學歷史等諸多方面。其本源是“一”,由“一”變生為“二”,“二”變生“三”,“三”……“七”變成“八”,“八卦”發(fā)展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發(fā)展為三百八十四爻,以此說明萬物的生成變化。它用變化來觀察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反相成,并認為某一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又會過渡到“物極必反”的對立中去?!鞍素浴闭軐W是一種樸素的辯證唯物論,但還穿著神學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現(xiàn)。所以,一提起陰陽八卦,便有玄妙神秘之感。
許多人不懂易經(jīng)甚至沒讀過易經(jīng),但是只要一提到《周易》,就會聯(lián)想到地上擺個八卦圖的算命先生,腦子里想的就是迷信二字。還有很多打著易經(jīng)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的不法之徒,對易經(jīng)的誤用和誤解隨處可見。
變易、簡易、不易是易的原則?!吨芤住沸Хㄗ匀唬_拓進取,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難道說這是迷信二字能概括得了嗎?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傳。歷朝歷代研究易經(jīng)的不勝枚舉。例如,三國時期王弼,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程顥、邵康節(jié),近代南懷瑾,當代曾仕強、傅佩榮……這么多能人志士研究易經(jīng),難道都是迷信嗎?《周易》不是迷信,反而不讀古書,不獨立思考問題的人云亦云者,骨子里就透著迷信和盲從!
《周易》提出了“道”,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對“道”加以闡明。有人認為,《周易》開創(chuàng)了世界數(shù)理哲學的先河;有人認為它是開創(chuàng)世界數(shù)學史上二進位制的始祖??梢姡疃衩氐摹吨芤住肥钦滟F的文化遺產。它的寶藏還有待于繼續(xù)求索、挖掘,使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辭,在因時、因位、尚中、尚應之變及吉、兇、悔、吝之斷中,是在教化人避禍得福之道,是在告訴人“應該如何生存”。由此意會到人類在進化發(fā)展之中,隱然有著一種或可名之為“終極關懷”的精神存在。
第三個大問題:人往何處去?孔子的《易傳》為“人往何處去?”的問題提出規(guī)劃之道。
從周文王到孔子間的約六百年,是中國人從神道思想為主流的時代過渡到人道思想為主流的時代,孔子正是應此人道來臨的大運而興。從孔子開始,國人正式進入靠自己的力量過生活的時代,憑仗自己的思考能力去規(guī)劃未來的人生。
到孔子時,《連山》和《歸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據(jù)說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閱竹簡,把串聯(lián)著書簡的皮帶子弄壞了三次(“韋編三絕”)??鬃幼约赫f過:“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就是說,讓我多活幾年,如果50歲時就學習《周易》,便可以沒有大過錯了。司馬遷也說過:“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br />
《易傳》(又叫《十翼》,十篇文字是“經(jīng)”的羽翼),相傳是孔子所作。后人有的認為,不可能是孔子一人所作,有的認為,是戰(zhàn)國時代儒家后生所作。
我們閱讀孔子及其門人所作彖、象、系辭等《易傳》之文,領會其旨,知其所以告人者,主要在于勉人為君子為大人,立身于人而合德于天,抵于“天人合一”的高尚人格,這是針對“人往何處去?”的疑問提出解決之道。
《易傳》之所論,重心在于指示人一條未來向道德奔赴的人生之路;說得更具體點,要人從各自的立足點開始,作“君子”、作“大人”或“圣人”的指標。君子是近程的指標,大人或圣人是遠程的指標。《易傳》為人生的這一規(guī)劃,言之最簡易明白的是六十四卦象傳大象之辭,以天地自然之道為法,喚醒人注意其對人生的含義: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崩ぃ骸暗貏堇ぃ右院竦螺d物。”天地最大,包容萬物。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fā)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納萬物。一個有修養(yǎng)、有品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承載萬物。清華大學的原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辭。
作君子或圣人無非是擴展小我成為大我,即今日人們所提倡的為人民服務、慈善救助、四海一家、人人平等思想。然而,孔子對未來人生的盡力規(guī)劃,尚不止于此,他更創(chuàng)發(fā)出一條經(jīng)由“性命”而進升修身養(yǎng)性之路。效法天地之道可以說是偏重外在,“性命”的存養(yǎng)則是重內在。內在的性命存養(yǎng)對后來中國文化思想的影響也最大。這一條路自從孔子開始,經(jīng)過《大學》、《中庸》,孟子的繼承發(fā)揚,后來到了宋明,成為“心性之學”,風靡了整個學術界。
孔子所定的“六經(jīng)”(《易》是人生哲學,《書》是古代史,《春秋》是當代史,《禮》是由哲學派生的政治,《詩》是文學,《樂記》是音樂舞蹈),包括了傳統(tǒng)人文學科的基本格局,可惜的是,當代學校教育把人文丟掉了。孔子述而不作,卻疏通整理了那個時代的文化傳統(tǒng),把學術傳統(tǒng)一直推到文王周公的時代,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挽救了當時失落的人文精神。
總之,易學三圣所提供的人生問題解決之道,對人類現(xiàn)在與未來都是具有參考價值,需學習之、思考之、實踐之。
注:此文是2019年7月“中華伏羲論壇”本文作者的參會論文,此文參考了本文作者在《尋根》雜志(2002年4期)刊發(fā)的“易學三圣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