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家”的變化(散文)
小時候住在外婆家——一棟還算寬敞的平房里。印象中,平房是簡單的對開式,除去客廳和廚房,有六間臥房,面積大約有180多平方米,在那個小村莊里其實也算是“大戶人家”了。只是家里人太多,外公外婆育有七個子女,換句話說就是我有三位舅舅,三位姨媽,母親是老大。逢年過節(jié)家人團聚時就感覺房子太小,光是吃飯就得擺兩桌,坐下了就很難再起身。
每逢節(jié)慶日家庭聚餐,男人們總是坐在正席上紅著臉兒,聲音比平日高出好幾倍地推杯換盞,女人們要么端著飯碗,站在各自的夫君身旁,不時嘟囔幾句“少喝點、少說點”之類愛的提醒,要么就是蹲在旁邊單開的、稍小的桌邊,喂食還不怎么能夠自理的小小的、如我一般的下一代。那個時候總是在酒足飯飽后聽到幾位舅舅和姨父們拍著胸脯保證:“等我有錢了,就請人做一幢又寬又大的三層樓,讓你們回來都有地方住,再也不用打地鋪,不用擠在一張床上。還有吃飯的桌子,將來我要買大館子里才有的那種帶轉(zhuǎn)盤的大餐桌……”
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黃石的那一年我還不到10歲,父母也還算年輕,路上遇到的熟人都喊父親“小王”,母親也是大家口中花一般的美人兒。清楚記得剛來的時候,我們的住房是在一個有點偏遠(yuǎn)的小村里。在這個小小的不到30平方米的房間里,只有一扇窗一個門,沒有廚房、沒有衛(wèi)生間,也沒有獨立的餐廳和客廳,只是一個可以一眼看到底的直筒筒的房間,而中間還用一塊印著青花瓷的布簾子人為的隔成了兩間房。在這里最初是我們一家六口人擠在一起,我們的睡床是長板凳和木門板拼湊而成的,破舊的墻面滿是灰黃的印跡??杉幢闶沁@樣一間破敗不堪的小房子也并不屬于我們。
房東是一對三十多歲的夫婦,他們雖然看起來粗眉大眼,但心很細(xì),人很善良。我們住進(jìn)來沒多久,他們就送了一臺舊收音機和一張雖然舊但卻依然好用的方桌和三把已經(jīng)修補好的小板凳給我們用。有了小方桌之后,我們再也不用趴在床板上寫作業(yè)了。到了吃飯的時候簡單收拾一下,書桌立即變成餐桌。小板凳只有三把,父母各坐一把,剩下的一把誰坐呢?結(jié)果大的讓小的,小的讓大的,姐弟四人互相遷讓,到最后我們誰都沒有坐。不過,如此珍貴的小板凳是不可能被閑置的,我們把房東給的收音機放在上面,一邊聽著時事新聞和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一邊吃著雖不豐盛卻香甜可口的飯菜,這樣的日子樸實、簡單,內(nèi)心里卻遍開著馨香四溢的幸福之花!
后來大姐考上大學(xué)后就很少回來了,二姐高中畢業(yè)參加工作后也很少回來,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弟弟陪著已經(jīng)步入中年的父母。經(jīng)過全家人的齊心協(xié)力和多年的省吃儉用,終于在我讀初中的那一年,家里有了第一筆存款。父母用這筆在學(xué)校附近買了一套50平方米的兩居室。那是家里擁有的第一套、真正意義上屬于我們的房子。
新家雖然沒有任何裝修,但墻面是純白色的,刷了一層深褐色乳膠漆的地板看起來干凈整潔。最讓我們歡喜的是通透的臥房、廚房、餐廳和獨立的衛(wèi)生間一應(yīng)俱全,這在當(dāng)時的我們看來已經(jīng)是這世間最寬敞、最明亮、最好的房子了。一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繼續(xù)齊心協(xié)力地攢錢,三年內(nèi)陸續(xù)為我們的小家先后添置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一些那個年代的高奢品。后來還請人給客廳鋪上了全家人精心挑選的,印著蘭花的白底大磁磚。陽臺也和隔壁左右的鄰居那樣用鋁合金做成了封閉式。廚房也請人弄成了那種外擴式無煙灶臺。無論家里怎么裝修,客廳正中間那塊畫著喜上眉梢的大鏡子總是最醒目。那是舅舅和姨媽們在家鄉(xiāng)定制的,印有他們祝賀“喬遷之喜”字樣的鎮(zhèn)宅之寶。
在這個家不斷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兩位姐姐也相繼完成了各自的“升級”。大姐與她的一位大學(xué)學(xué)長結(jié)婚并在北京定居了,二姐與一位做生意的吉林青年相識相愛也結(jié)婚了。次年她們又再次成功“升級”為母親,而我和弟弟也順理成章地“升級”為“小姨”和“舅舅”,父母則有了一個他們盼了多年的稱呼“外公、外婆”。
幾年后,弟弟也去武漢讀大學(xué)了,而我也在參加工作后的第二年與我愛的人喜結(jié)良緣。這個帶給我們無盡歡欣的50平方米的兩居室,在我們姐弟四人相繼成家立業(yè)搬出后,顯得愈發(fā)寬敞、愈發(fā)明亮,家里的“升級改造工程”自此也終于暫時告一段落。
在我們這個小家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家族里的“大家”也在發(fā)生著更大的變化。當(dāng)年那棟承載著幾代人的、還算寬敞的平房在幾位舅舅多年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了一幢裝修精美的三層小洋樓。小洋樓的正門前有涼亭、有魚池,屋后還有一個寬敞的院子,門前的涼亭邊上有一個打理得宜的小花園,里面種著許多好看的花草綠植;屋后的院子里種著幾棵桃樹、梨樹、棗樹、橘樹之類果樹。這在我們這些在城里打拼多年的上班族眼中不就是實打?qū)嵉膭e墅嘛!
每次回來,住著洗換一新的,帶著滿滿陽光味的“八件套”心里滿是自豪和喜悅。樓前的空地上停著我們各自的代步工具,有德系的、有法系的,也有氣派又實用的國產(chǎn)車。
據(jù)說餐廳里那臺外型高端大氣的餐桌是舅舅剛買回來的高科技——可同時容納三十人的自助型電動轉(zhuǎn)桌。吃飯時,看著這個擺滿了美味佳肴的轉(zhuǎn)桌,我就想起了小時候那個一家人圍坐桌前擁擠的畫面,想起了幾位舅舅酒足飯飽后的豪言壯語……
“大家”“小家”的變化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每一點變化都印證著這個時代的滄桑巨變,百姓的煙火人生與祖國的繁榮昌盛永遠(yuǎn)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