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我們這群人(散文)
今年春節(jié)回武漢,印象最深的既不是除夕之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的喜慶場景,又不是生平第一次見識了形如小米粒般的凍雨奇觀,而是大年初二的一次老同學聚會。
近些年來,沒少參加同學聚會,小學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學的,無非是在一起喝喝酒、唱唱歌,敘敘舊。剛開始還有點新鮮勁,激情感,然而時間一長,感覺活動內(nèi)容都是千篇一律,似乎疲倦了,乏味了。
因此,當群主蓮在“同學群”里征求我的意見,詢問是否在春節(jié)期間組織一個聚會時,我猶豫再三。原因是我有近20年沒有在春節(jié)期間回武漢,此次是為了陪伴年逾鮐背之年的老媽過個年,同時也想在節(jié)日期間多陪陪家人,感受年味中的親情。
然而,接下來,是同學強的一句話打動了我,他說:我們都老了,見一面少一面,說不定哪一次見面就是今生的永別。隨即,他又發(fā)了三個流淚的表情包。這意思不言而喻,群里出現(xiàn)了短暫的靜默,雖然大家不愿觸及這個痛點,但十分清楚話里的含義。
此話聽起來刺耳,但一語中的,我不由慷慨萬千……
說起我們這群人,那必須要追溯到過往,我們既是街坊鄰里的小伙伴,又是一起走進同一個校門、同一個班級的小學、初中同學。我們有著長達9年的同窗之誼,有著60余年的“花甲之交”。如今我們都是古稀老人了,人生能夠交往60余年,這份情誼確實彌足珍貴。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這群人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故,每次聚會同學逐年減少。初中畢業(yè)時我們班有54人,40年后聚會只有46人參加,50年后聚會只有28人參加。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之一便是有人不辭而別,這是不爭的事實。
比如去年疫情放開后,原來的群主蕓由于常年身體孱弱,不幸染病去世。蕓是同學清的老婆,兩口子熱心快腸,為人真誠實在,初中畢業(yè)后同學們?nèi)匀灰恢北3致?lián)系基本是以他倆為紐帶。而且他倆的家就是我們聚會的場所,不僅有精神享受,而且還有美味伺候。
據(jù)說自蕓走后,對清的精神打擊非常大,現(xiàn)狀如何呢?我立即想到了此次聚會就去清的家,因為我對他太熟悉了,上學時他是班長,我是班副。畢業(yè)多年后,我在北京定居,是他第一個去北京找我。不僅如此,由于大家都是街坊鄰里,我對他家也十分熟悉,他父親今年95歲了,一直都是他在伺候。
也許是感同身受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蔽矣缮磉叺睦蠇屜氲搅饲宓睦习郑詮碾x開武漢后,就再也沒有見過老人了。如果春節(jié)期間去清家,一方面能夠名正言順地給清的老父親拜年,另一方面又能夠慰藉清的亡妻之痛。
于是,一拍即合,大家一致決定,大年初二去清家,給他老父親拜年。
天氣非常給力,聚會那日陽光燦爛,天藍云白,春風拂面。同學匯合時,總共不到10人,我不由想起了強說的那句話:見一面少一面。
清早早地在集合地點等待同學們,他明顯的老了,頭頂幾乎禿了,只有些許稀疏的白發(fā)。他的精神狀態(tài)要比我想象的好多了,雖然臉上略露疲憊之色,但笑容是真誠燦爛的,神情是振奮旺盛的。
清的父親不是我小時候多次見過、留在記憶中的帥氣,魁梧,精干,而是老態(tài)龍鐘,甚至有點遲鈍。在我們相見的近半個小時里,老人始終端坐著,一言不發(fā),看著我們。
歲月真能改變?nèi)?、折磨人,將一個朝氣蓬勃的帥哥改變成老氣橫秋的老翁;也將一群天真浪漫的幼童改變成白發(fā)蒼蒼的老叟。
為了不打擾老人,我們的活動轉移至他家的露天涼臺上,這里視野開闊,能夠俯瞰城市風景。太陽照射在身上暖烘烘的,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品茗,一邊閑聊,七嘴八舌聊開了。
聊著,聊著,話題很自然地落到了我們這群人身上,也就是我們這群人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
心直口快的強說: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過去是一代不管二代,現(xiàn)在是一代要管三四代;過去是兒女跟著父母走,現(xiàn)在是父母跟著兒女走;過去是一對父母要撫養(yǎng)幾個孩子,現(xiàn)在是一個孩子要由幾代父母撫養(yǎng)。
蓮點頭贊同,說:你這還算是說了一句人話。現(xiàn)代的社會環(huán)境變了,就業(yè)形勢變了,家庭的生活方式也跟著變了。比如我們班有12個同學隨子女去了外地,父母都是跟著孩子轉。
菊說:可不是嗎?我兒子、兒媳早晨出門,晚上才著家,我既要接送孫子上下學,又要買菜做飯。有人說我是世界上最勤勞、最優(yōu)秀、最虧本的保姆,不僅不拿工資,而且還要倒貼。
建說:比起你們來,可能我算更慘一點的。我那口子因腦梗后遺癥常年臥床需要照顧,岳母90了需要伺候,孫子上下學需要接送。我本身腰肌老損,每天累得像孫子。
清說:以前我不覺得,因為一切都有蕓操持,現(xiàn)在我有切身體會,我們這代人生活真不容易。
同學們的聊天引發(fā)了我的沉思,我不由想起了我的家,我的老媽和兄弟姐妹們……
父母生養(yǎng)了我們6姊妹,如今各有自己的小家。10年前父親去世,當時老媽80歲,一人單獨生活,曾經(jīng)考慮去養(yǎng)老院,但老人執(zhí)意不去。老媽有種傳統(tǒng)觀念,也就是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養(yǎng)你們小,你們養(yǎng)我老。于是,兄弟姐妹輪流前往老媽身邊照顧,至今92歲了,在這12年時間里,無論是刮風下雪,還是冬寒夏暑,兄弟姐妹們都一直堅守。在此期間,每一個人都付出了很大代價,既要照顧自己,自己的家庭,還要竭盡全力照顧好老媽。
哥哥本身患有氣喘病,老媽居住的一樓陰冷又潮濕,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晝夜咳嗽,喘息得起不了床。今年哥哥已經(jīng)74歲了,年邁體弱,還得繼續(xù)堅持。
姐姐距離老媽居住地較遠,要乘坐公交車,每次去來在路上都得兩個多小時。一次因為公交車遇險情急剎車,她被摔出幾米遠,重重撲倒在地,摔斷7根肋骨。
還有我的大妹、小妹、弟弟,都在日復一日地承擔照顧老媽的責任,而且都有自己的兒孫需要照料,自身也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我的同學,我的兄弟姐妹,我們這群人,已經(jīng)到了應該被兒女們伺候的年齡段,這也是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然而,如今的現(xiàn)狀卻是我們既要管老又要管小,因為兒女們都要忙于自己的工作,哪有時間伺候我們。曾經(jīng),我看過一份資料,說我們這一代人非常特殊,正處在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與現(xiàn)代意識相互融合的階段,一方面長輩們認為兒女們伺候老人是應盡之責,另一方面自己的孩子們則認為享受父母的照顧理所應當。于是,便出現(xiàn)了一個新問題,我們這一代人上要伺候自己的父母,下要照料自己的兒孫。真是“四代同堂,唯我中梁”??!
這時,一直坐在一旁沒有吱聲的虹說話了:你們在伺候父母,照顧兒孫時,內(nèi)心有什么感受?
強說:沒什么感受,好像都是應該做的。
蓮說:每天看到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感覺特滿足。
菊說:有時感到特別累,但一聽到孫子叫奶奶,覺得雖然累也值得,累并快樂著。
清說: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我自己,是我父親,每當老人看到我們一家人在一起時,臉上總是笑瞇瞇的,眼睛里流露出幸福的目光。
虹笑著聽完大家的講完話,慢條斯理地說:我曾去過40多個國家,也結識了許多國外的朋友,個人認為,世界上家庭觀念最重、責任感最強的是亞洲人,而中國又是亞洲第一。這是因為幾千年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國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其實四世同堂自古以來都有,只不過現(xiàn)在的人們普遍長壽,這類家庭也越來越多,說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美好。至于說我們這群人既要伺候老人,又要照顧兒孫,感覺家務纏身,活著很累,其實內(nèi)心還是很滿足的、很充實的。因為這是我們心甘情愿為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兒孫、為自己的家庭做出的無私奉獻,由于我們的奉獻,才使得家庭更加圓滿、幸福和美好。
虹的一席話說得大家紛紛點頭贊同,也為我們今天的聚會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話。我想起了唐人劉禹錫的千古名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边@應該是對我們這群人最貼切的贊美!
1.情感真摯: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情感真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讓讀者感同身受。
2.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散文反映了隨著社會發(fā)展,家庭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變化的社會現(xiàn)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3.人物形象鮮明:通過對話和敘述,作者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經(jīng)歷豐富的人物形象,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4.深刻的主題:散文主題深刻,探討了老年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感受,引人深思。
5.語言質樸:語言質樸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準確傳達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的真實。
6.結構合理:文章結構合理,從春節(jié)聚會的猶豫,到?jīng)Q定參加,再到聚會中的所見所感,層層深入,逐步展開。
7.文化元素的融入:文章中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劉禹錫的詩句,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底蘊。
8.生活哲學的體現(xiàn):通過人物的對話,體現(xiàn)了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積極態(tài)度,展現(xiàn)了一種生活哲學。
9.情感與理性的結合:作者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使得作品既有感染力,又有啟發(fā)性。
10.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通過描述這一代人的生活狀態(tài),作者展現(xiàn)了他們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體現(xiàn)了一種社會責任感。
總體來說,《我們這群人》是一篇情感真摯、主題深刻、語言質樸、結構合理的散文,通過對一群老年人的生活狀態(tài)的描繪,展現(xiàn)了他們面對生活挑戰(zhàn)時的堅韌和樂觀,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