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楓】站在黃土坡上(散文)
登高,望遠,沉思,遐想。
來綏德已經(jīng)整整六年。記不清多少次了,靜靜地站在黃土高坡的頂端。
雖沒有秦嶺山峰的蒼翠和俊秀,也沒有太白山峰的積雪和高大,更沒有華山諸峰的險峻和巍峨。但是,每一次站在這里,望四周連綿起伏的峰起峰落,看身旁縱橫交錯的溝溝壑壑,總有一種血液在涌動,總有一種力量在震撼,總有一種情愫在纏綿,總有一種心潮在奔放。
我腳下的這座高坡,只是陜北無數(shù)個黃土高坡中最普通的一個,而它積淀起來的歷史,卻如身旁的無定河水,日夜不息地流淌,既是一種銘記,也是一種傳唱。
不去探尋偉大的自然力是怎樣地把你堆積而成,也不去思考你這干癟貧瘠的胸脯又是怎樣地撫育了我們的先人。從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開始,我記憶的閘門就如同決堤的河水奔流不息。
就是這連綿起伏、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成了大秦帝國抗擊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一代帝王的公子,把帝國北方邊塞的大片疆土牢牢固守。陪同他的,還有那個被時人和后人均贊為“大秦第一將軍”和“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他們以30萬的大軍抗擊匈奴,以幾十萬的軍隊和百姓構筑長城,以大愛無疆的遠大抱負修筑寬闊的直道,連通了國都和九原,讓北方各族人民的經(jīng)濟、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讓內(nèi)地的軍隊、糧草器械物資得以最快的速度調(diào)動。他們讓這里輝煌過,讓這里成為天下第一名洲。他們固守了這里的疆土,同時也固守了對大秦帝國的一顆赤膽忠心,固守了對這里百姓的一顆愛心。既是魂斷邊疆,也是衷心不改。死,也要讓自己的墳頭立于高坡的頂端,而且緊緊相擁。
就是這連綿起伏、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成就了一代名將韓世忠,讓南宋的歷史濃墨重彩,讓黃土高坡的美譽名揚天下。這位土生土長的綏德人,從他應征入伍的那天起,就把抗擊金人,守疆衛(wèi)國作為自己的使命。走出黃土高坡,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用陜北人特有的忠厚、強悍、威猛、睿智擊退了一次又一次金人的入侵,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顯赫的戰(zhàn)績。他是挽救民族危亡、奮勇抗擊金兵、支撐南宋政權的中流砥柱。他雖然沒有岳飛那樣名聲大噪、家喻戶曉,但在他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來,同樣和岳飛一樣一直在感染和鼓舞著后來的人們。他和岳飛齊名,有著同樣的高度:民族英雄。雖然他至死也沒能魂歸故里,但至今屹立于綏德縣街頭的韓世忠雕像,就是陜北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最好紀念。
還是這連綿起伏、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讓一位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迅速號令于天下,讓承載了近三百年厚重歷史的大明江山頃刻間土崩瓦解。雖然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朝只有短短的十幾年,但他揭竿而起,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運動,卻成了那個時代農(nóng)民英雄的代表,他所提出的“均田免糧”的口號,使他贏得民心并迅速壯大的根本保證。同樣,他的從輝煌走向失敗的教訓,更是我們共產(chǎn)黨人時時警醒的最好反面教材。
如果說陜北的黃土高坡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期都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在書寫,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傳唱,那么,承載中國革命歷史整整十三個春秋的延安革命根據(jù)地,則可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連綿數(shù)百里的黃土高坡,每一處都可重筆書寫,每一天都可濃彩重墨。著名的直鑼鎮(zhèn)戰(zhàn)役、延安保衛(wèi)戰(zhàn)在這里打響;著名的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小河村會議在這里召開;中共七大在這里確立了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中國的黨的指導思想。這里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坡和縱橫交錯的溝溝壑壑,讓國民黨軍隊暈頭轉(zhuǎn)向,不知東西;這里貧瘠干旱的土地和缺衣少穿的條件讓共產(chǎn)黨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ǎn)運動;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矛盾論》《實踐論》等重要論著在這里完成;《東方紅》《南泥灣》《保衛(wèi)黃河》《解放區(qū)的天》等近百首紅色歌曲誕生在這里……
整整十三個春秋的血與火洗禮,毛澤東和他領導的共產(chǎn)黨人,不但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更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
正是這彌足珍貴的延安精神,讓我們的習總書記十六歲那年,就來到了陜北,來到了梁家河,邁出了長達七年的人生第一步。
在這里,他經(jīng)歷了人生最艱苦的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吃咸菜,挨凍餓,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也經(jīng)歷了人生最豐富的歲月。從一個什么都不會的城里娃,學會了擔水、劈柴、掏地、鋤地、挑糞,收割、擔糧等農(nóng)活,就連搟面條、蒸團子、腌酸菜等女人才會的技術活,他也學得地道拿手。
在這里,他以自己積極進步、立場堅定的思想品德和勤學好問、甘于吃苦的工作作風,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擔任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那時他就下過決心:今后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我相信這里的明天會更好。
在這里,他帶領梁家河村民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成了黃土坡上的第一件新鮮事物;帶領社員們在山溝里打壩淤出來的“知青淤地壩”,至今仍造福著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帶領鄉(xiāng)親們成立了鐵業(yè)社,為農(nóng)民打農(nóng)具、修農(nóng)具,既方便了群眾,又降低了成本,節(jié)約了時間,讓農(nóng)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領社員們打水井,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只能吃“滲坑水”問題;......
這一樁樁、一件件、一次次的磨礪,都是他脫胎換骨、融進這塊土地,走進人民中間的最好課堂,也是他獲得最大財富的最好課堂。正如他后來說的那樣: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無須再細數(shù)黃土高坡的輝煌與燦爛,我已經(jīng)被黃土高坡幾千年來凝練而成的精神所感動、魂魄所融化。站在黃土坡上,血液已涌遍全身,情感已不能自已。我多么想扯開嗓子,吼一聲纏綿悱惻的信天游,唱一曲情深意切的“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望著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坡,我又多么想高聲朗誦一代偉人的那首出自黃土高坡卻紅遍當時大江南北的《沁園春.雪》。
是啊,“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今日的黃土高坡,已經(jīng)在紅色精神的感召中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綠色的盛裝披上了高坡,寬闊平坦的高速公路如一條天女的飄帶,沿著河流的方向在溝壑之間舞動,而那連接東西南北的包西鐵路和太中鐵路,更像是蛟龍出海,穿云撥霧,騰空而飛。
我慶幸我在這塊土地上工作和生活,我慶幸我是陜北鐵路的主人。
在陜北參加工作的六年時間里,我走遍了管內(nèi)一千三百多公里的每一個區(qū)段,親自查看過每一組道岔、每一臺軌道電路、每一架信號機的運用狀況,處理過數(shù)不清的設備故障,目送過無數(shù)趟因我們檢修而安全暢通的綠色長龍。
在陜北參加工作的六年時間里,我參加過2013年的特大洪澇災害,和職工們摸爬滾打了整整40多天,沒有飯菜,我們就吃方便面;沒有住的,我們就住防雨棚;沒有臉盆,我們就用河里的雨水洗手洗臉。那段時間,我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搶通線路,早日恢復正常的安全運輸。
在陜北參加工作的六年時間里,我?guī)缀跖鼙榱髓F路兩邊的所有紅色革命舊址,洛川站附近的“洛川會議舊址”,延安站的楊家?guī)X、棗園、王家坪、寶塔山,靖邊站的“小河溝會議舊址”,綏德站的“綏德革命紀念館”,吳堡站的“黃河渡口革命紀念館”,子洲站的“楊家溝革命舊址”等等。
……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塊紅色土地對我的磨礪和鍛造,洗禮和凈化,使我奉獻鐵路的意志更堅、決心更大,信心更足。
站在黃土坡上,我又一次地思緒萬千,血液沸騰。
二〇二四年四月二十日